5月6日下午4点,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明善509会议室进行了首场磨课研讨会,作家班“非虚构工坊”导师王恒绩主讲《写作工坊》非虚构版块第三章第 9 课“写作实践篇”之《人物书写:真实世界里的百态人生》,在基于 OBE 理念的非虚构写作教学改革路径下,共同探讨王老师磨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优化路径,他在教学设计中提出“四维教学法”,即理论阐释、案例解析、情感共鸣、实践应用四个维度的立体化教学架构,通过构建“认知-情感-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型。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说,这次磨课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化,促进了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后会全员上阵,更精细地打磨精品课程。
聚焦非虚构写作精髓,引领学生深入探索
王恒绩老师在磨课中深入解读了非虚构写作的四大特征,即事件先行、在场性书写、真实情感以及写作者就是叙述者或叙述者之一。这些特征不仅是辨别非虚构写作的关键标准,更是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核心体现。王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非虚构写作并非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真实世界里的百态人生。
在课程设计上,王恒绩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个经典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非虚构写作的魅力。他引用了孙悟空的故事,强调自身强大才能吸引更强大的伙伴,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关键,而地位的提升则源自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这一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非虚构写作中人物成长与奋斗的重要性。
此外,王老师还深入剖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非虚构文学散文体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与地坛之间的深厚情感。王老师通过讲解《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和发表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到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和情感力量。他指出,《我与地坛》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真实地记录了史铁生的生活经历,更在于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王恒绩老师还用记忆唤醒法,引导大家找题材,找人物,通过家庭老照片、书信等实物引发情感共振,甚至“艺术迁移”,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转化为文字表达,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中提炼普世情感。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后作业中得到充分体现。王老师布置了一篇非虚构亲情散文的课下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情感温度计”工具,从温度、亮度、声音叁个维度量化情感表达,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可视化评估。这一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们将所学的非虚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通过书写亲情故事,进一步深化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和掌握。
以真实故事触动人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磨课过程中,王恒绩老师特别提到了“送亲”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他讲述了自己初中时的女同桌 14 岁因家贫辍学嫁人生子的故事。当15岁时在破客车上碰到已是母亲的女同桌、看到女同桌很自然地撩开胸前的衣服给孩子喂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当时的震惊之情。当《送亲》这首歌问世后,一下就勾起了王老师对岁月的深重回忆,不觉泪流满面,觉得这首歌用在女同桌身上再贴切不过。他声情并茂地讲述那个梳着两个小棒槌辫子的初二女生,最后却被班主任“不交清学费不准上学”的严厉警告所击倒,她失学了,她嫁人了,她生子了,她被家暴了……王恒绩特别强调人物情感教育在非虚构写作中的核心价值。他以这个亲身经历的“送亲”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歌曲《送亲》的艺术表达,构建“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情感传导链条。这种“情感锚点+艺术转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有故事无情感”的创作困境。
王恒绩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讲故事引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非虚构写作中人物真实情感的力量。
王老师强调,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要通过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他鼓励学生们在创作中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们对非虚构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积极参与磨课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优化
本次磨课活动得到了创意写作学院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各位老师都踊跃点赞,并就教学设计、重难点把握和师生互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萧婷婷老师认为,王恒绩老师在课程设计上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虚构写作的精髓。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创作中来。
殷文佳老师则关注到王老师在情感共鸣方面的教学方法。她认为,这种以真实故事触动人心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她建议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更多类似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情感。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王恒绩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感共鸣等,这些方法都非常适合非虚构写作的教学。他建议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徐瑞皓老师对王老师在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独到见解表示赞同。他认为,王老师在讲解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时,能够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们容易理解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建议可以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本次“非虚构工坊”磨课活动不仅是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团队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更是积极响应并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叁提叁创”主题年活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磨课活动,教师们深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管理。
王恒绩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他将进一步完善非虚构写作的教学设计,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同时,他也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撰稿 王恒绩
摄影 徐瑞皓
供稿 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
上一条:【学院动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大数据学院举行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条:【田野工坊】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举办首期“田野工坊”特色授课,农家小院探索现实与幻想的融合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