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叁提叁创”主题年活动方案,2025年4月25日,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2024级作家班网络文学工坊开展了第一期“田野工坊”特色授课。此次课程以“现实与幻想的融合书写”为核心理念,由网络文学工坊丁一钒老师主讲,带领学生深入登瀛镇乡野场景,在真实土壤中种下文学灵感,在虚构世界中写出现实深意。
课程刚刚开始,丁老师便为在座的同学们详细地讲授了“田野观察中的人物结构建构”这一重要课题,紧接着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一场别开生面的“陌生化场景联想练习”之中。他们一行人来到了登瀛镇的一处宁静而古朴的农家小院,这处小院是创意写作学院骨干教师王恒绩的家,也是“田野工坊”的授课基地。在这里,同学们纷纷以各自独特的观看姿态,全神贯注地沉浸于乡野的浓郁氛围之中,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叙事机制。丁老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观察,无疑是创作的起点,是我们捕捉灵感和素材的第一步,但创作的本质却始终是回归到对‘人’以及‘人内心深处的欲望’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员们逐渐进入了幻想逻辑构建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研讨了学员黄子溪的作品,在其作品《倒置沙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位具有特殊能力的盲人主角,这位主角竟然能够“看见生命的倒计时”。通过这一独特的设定,黄子溪在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命运、救赎以及道德灰区等复杂主题,并成功构建出一条具备推理质地的双线叙事结构。在作品点评环节,丁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黄子溪巧妙地借用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不可靠叙述视角’,这种叙述手法非常适合用于幻想叙事中的情节转折和深层隐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充满了悬念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民俗改写与田野语言”专题研讨环节,冉欣与韦忆分别呈现了两篇风格迥异的作品,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明显地展示了地域特色与类型化手法相结合的深入探索。冉欣的《莫择》以民国时期的戏楼为故事背景,巧妙地通过“军阀、名伶、刺杀”这叁要素,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权谋与悬疑的叙事框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剧式叙事模型,令人耳目一新。而韦忆的《纸婚》则别出心裁地融入了冥婚、红衣女鬼、鬼打墙等丰富的传统民俗元素,在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压迫感的同时,细腻地展开了一场对于女性驱魔者成长历程的生动记录,引人入胜。这两部作品不仅在题材上各具特色,更在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展现了作者对地域文化与类型化叙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融合。
“她们在人物塑造上都较为成熟,但冉欣更擅长叙事推进与对抗设计,而韦忆则拥有细腻的氛围营造能力。”丁老师在点评中提出,并补充“幻想文本中,不仅要‘吓人’,更要‘打动人’。”
第四节课聚焦“故事结构与情节反转”。张明静的作品《沉清岚传》以权谋为骨、家国为魂、女性命运为线,呈现出高度完成度的古装宫廷叙事结构。丁老师指出:“这是一个可以继续开发成长篇的文本,从她身上看到了写作者构建宏大叙事的可能。”
张子豪的作品则将地点设定为白水镇,通过对“山神祭”传说的当代表达,讲述了一场灾难、创伤与记忆的循环书写。他的文本穿梭于现实与幻境之间,呈现出影像化的强烈画面感。“他已经非常接近影视剧本写作的形式,未来可以往多媒介叙事发展。”丁老师评价道。
课程最后,学生们在户外展示了各自的构思手稿,围绕角色卡片、时间线图与反转机制进行互评。丁老师总结道:“写作就是把生命的感知加工成语言的艺术。我们能做的,是在田野里挖掘素材,在写作里寻找真诚。”
此次“田野工坊”课程在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与作家班老师和助教团队的紧密合作和精心组织下,得以圆满顺利完成。通过此次课程的开展,不仅有效提升了同学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灵感,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幻想文本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创作能力。同学们在课程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了将幻想元素与现实观察相结合的创作技巧,为未来的写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叁提叁创”主题年工作,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课程,全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夯实和提升他们在创意表达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将积极探索和尝试教学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形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学院力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前瞻性思维和未来感的新时代写作者群体,为文学创作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图文/2024级创意写作作家班新闻组
供稿 创意写作学院
上一条:【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创意写作学院"非虚构工坊" 深耕教学创新,引领磨课研讨新范式
下一条:【党建工作】淬炼商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学习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重点及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的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