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创意写作】“钓鱼城文丛”第四辑项目启动,“文学之梦”再次起航 ——记创意写作学院(CWS)“钓鱼城文丛”第四辑项目启动仪式

2017-10-17


    刚进入大学,就能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遥远的梦吗?

    对于创意写作实验班的同学们而言,这个梦并非遥不可及。

10月14日清晨,天还下着冷雨,3101教室里早就坐好了来自创意写作实验班及大院学生约两百位同学。他们抢好了座位,手里准备好了笔记本和笔。

这是创意写作实验班新课程《实践写作》的第一次课程,同时也是“钓鱼城文丛”第四辑图书项目组的正式启动仪式,标志着2017-2018学年的“文学之梦”再次起航。

“期待了很久,心情很激动,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同学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安全教育牢记心中

仪式开始,创意写作学院(颁奥厂)院长助理李孟老师首先走上讲台,和师生们简单寒暄过后,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安全教育宣讲。李孟老师说:“这些项目需要实打实的现场采访,有些项目还需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考察,毫无疑问,保证同学们的安全是头一件大事。”

李孟老师一一为师生做了校外采风安全解读:“务必遵守学校对于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工作有关规定,遵守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外出车辆统一安排,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租用和搭乘外部车辆;在采风活动中不去各类娱乐场所、酒吧、网吧等处活动;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单独一人活动;不到山塘水库及江河湖泊游泳,不攀爬危险物;出行在外时注意举止文明。认真了解并尊重当地的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避免与陌生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不酗酒,不参与各种赌博活动;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交通意外的发生;注意饮食安全。不食用对健康有害的食品(饮料),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摊点就餐;采风期间,一切听从项目组老师的安排,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在外留宿;采风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负责,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带队教师报告。”

涉及到切身利益与安危,在场同学格外较真,除了把要点记录下来之外,还有学生举手提问,李孟老师一一耐心地作出了回答。

李孟老师说:“安全教育是学生工作的头等大事,不光学生要遵守,项目组的老师们也须时刻铭记在心,我们为人师,就要为学生负责,在项目组的后期采风活动中,要做到一事一报,切不可玩忽大意。”



八部图书,八个角度研究巴渝文化

介绍完规章制度,真正的“大餐”终于开始,钓鱼城文丛第四辑创意写作学院(颁奥厂)图书项目正式启动。

钓鱼城文丛涵盖文化和历史两个部分(历史项目组由钓鱼城研究院的研究员老师负责),开学初,创意写作学院(颁奥厂)经过作家申报选题,全体教师大会讨论通过,最终确定了八本文化图书,招募以实验班学生为核心,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八大图书项目组,于2017—2018学年完成八本图书的创作。

八位作家老师为同学们精心打造了一条条实现梦想的道路,向学生深入解读了八个图书项目,以供选择。八本书从八个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揭开了巴渝文化的神秘面纱:

作家李孟老师担任《往事怎可随风?寻访老照片背后的巴渝》项目组导师,从巴渝老照片的角度,引领学生实地采访老人群体,记录年代感十足的故事,了解巴渝地区的岁月变迁。

作家毕然老师担任《临江而居——巴山渝水间的民居》项目组导师,延续自己巴渝古文化的研究思路,围绕着巴渝地区特色民居进行走访、调研,真实记录巴渝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家方刚老师担任《巴渝名山录》项目组导师,从巴渝地区4000余座巍峨群山中遴选最有人文底蕴的名山,带领学生接触名山,了解传统的山水文化在巴渝人民心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作家田一洁老师担任《火锅、火锅——解读全国闻名的山城火锅文化》项目组导师,以山城名片火锅作为切入点,深入解读火锅文化,以及热爱火锅美食的重庆人文特色。

作家徐庶老师担任《情动叁江——外地人眼里的合川》项目组导师,以采访在合川的外地人角度,透过他们的眼、心和嘴巴,感受合川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熏陶。

作家潘云贵老师担任《巷陌深深》项目组导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重庆大大小小的巷子,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山城文化、巷陌人家的悲欢世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细节的能力,更好地了解重庆,增进对所处地域的认同感。

作家鲁登老师担任《巴渝小说家面对面》项目组导师,带领学生采访巴渝地区(主要是重庆)十位小说家,通过了解小说家的生活、写作的方方面面,以期给学生带来写作上的触动和启示。

作家甄明哲老师担任《山城拾趣——重庆的童年时光》项目组导师,带领学生通过广泛的采访,重现那些在山城度过的童年时光,让那些温暖的旧物重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借此深入解读老重庆文化。


学生心声:“写作不怕辛苦,拿出成果才是目标”

随着项目介绍,同学们专注地听讲,彼此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各自记录起每个项目的特点,认真思索。有的项目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的则让他们难掩心中的激动。田一洁老师刚刚打开辫辫迟,《火锅,火锅》这醒目的标题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哇塞,太接地气了。”有的同学说,“我就是个地道的重庆吃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我准备好的项目一样!”

有些同学则从实践写作的难易程度来考虑,思考究竟自己应该选择哪个项目。比如,经过毕然老师对《临江而居——巴山渝水间的民居》这个项目的讲解,很多同学都意识到,实践写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项目需要很多实地走访,除了文笔之外,还很考验人的意志和毅力,感觉要吃很多苦。”一位男同学如是说。

经过了几十分钟的讲解,八个项目终于逐一介绍完毕。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了很多东西,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不同的表情,有的欣喜,有的兴奋,有的则是犹豫和苦恼——应该是为究竟选择哪个项目,哪个项目更加适合自己而苦恼吧。

李孟老师强调,选择项目不单单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随后他宣布,同学们可以现场报名,申请加入自己心仪的项目组。

话音刚落,同学们一拥而上,把在座的八位老师团团围了个水泄不通。

   “我要加入小潘老师的项目,我就喜欢小潘老师!”

“感觉跟着方刚老师的项目能够走遍巴渝山川,还能学到不少东西,我选择方刚老师。”

同学们讨论的声音立刻淹没了教室。一些同学则围着老师问个不停,他们有许多的问题想去了解,有许多的想法要表达……

创意写作实验班的姜巧媚同学经过一番思索,最终选择了徐庶老师《情动叁江——外地人眼里的合川》这个项目。她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她对合川充满好奇。都说大学所在的地方将会留下很多记忆,这里也将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还是想多了解一下合川。

谈到将面临的辛苦和困难,姜巧媚平静地说:“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了,我对自己有信心。写作的过程就算辛苦,也不会影响到我们,拿出好成果才是我们的目标。”言辞之间,这位同学充满了自信,有一种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气势。很显然,她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如这位同学一样,一条寻梦之路已经在他们面前铺展开来,寻梦路上,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收获更多梦想的果实。

学生们的激烈反应令人意想不到。写作团的百名学生听说了项目组的事情后,赶紧联系了毕然老师,希望能够参与其中。毕然老师感慨良多:“学生主动找到老师要报项目组,这还是我第一次遇到,他们的态度令人感动。为了不错过每一个学生,我向丁院长请示追加一本书《从我的重庆经过一一百位大学生访谈录》,丁院长很高兴,同意了写作团学生的请求。”


(创意写作学院(CWS) 甄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