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创意写作实验班】心向远方,文学伴我成长 ——创意写作实验班非虚构工坊课程感悟

2017-10-17


我总以为是自己幸运考入了创意写作实验班,后来才发现是实验班选择了我。是的,实验班改变了我。

起初,我进实验班的动机就是能出书。在历经高中各类模板佳作,金句洗脑的我,已不再相信自己有不竭的文思和细腻的笔触,尤其是我看见那些考入实验班的小伙伴摩拳擦掌或已经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之后。

实验班这学期开设的课程是《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到现在已经上了六次课了,这六次课不仅改变了我内心的种种不自信,也让我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参加的是非虚构工坊班。第一次课认识了田一洁老师,她很谦虚:“我虽然发表过不少文章,也出过书,但不敢自称作家。因为我总感觉作家这个称呼不是自己给的,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千百年后仍有作品流传于世的人才能称为作家。”

之后她发下去一张特殊的自我介绍的纸,让我们填写,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题是:今夜清风徐徐,我()着月光回家。()里填一个合适的动词。这个题看似好答,想别出心裁又不是那么容易。

填好后,田老师挨个讲评,和我们一同分析了同学们的答案。填背着月光,感觉有股沉重感,填牵着月光感觉有点小欣喜,填披着月光感觉孤勇,闻着月光感觉很惬意。

田老师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深刻领会到动词的无限魅力。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写文章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去无限升华中心思想,哪里会去仔细研究一个动词背后的含义。

上周五的课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李孟老师,他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坐在座位上边听课边认真的记笔记,不时仔细聆听,不时蹙眉思考。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不仅仅因为李孟老师是一个出过作品的作家,还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像老师旁听另一个老师的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哪里有人肯放下架子虚心学习。

李孟老师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教会我一个作家应有的对待文学的态度,让我懂得了在文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学生。

之后田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写作需要中心思想吗?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从小到大,我们学的课文要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文主要是看中心思想深,不深刻,现在居然要讨论需不需要中心思想。

同学们的发言让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读的感觉都不一样,哪里需要中心思想。

有人说随笔嘛,应该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个主题写的写的就跑了。也有人反驳,现在是一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如果一个作者连自己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读者怎么去选择他们要看什么。

辩论异常激烈,尾声时,李孟老师加入了我们的讨论中来:“我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一个作者一开始写一部作品,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但是一部作品不会有中心思想,比方说《活着》,通过最后的结尾我们很难去分析余华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阅历去解读它,这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为什么会带给不同人不同感受的原因所在。”李孟老师的一番话鞭辟入里,从另一个角度发掘了作家的写作核心,也启迪了我看书的一种方法。

我不仅从这两堂课中对我写作的思路和思维受到诸多启发,还学到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写作谦逊的态度,一种开放包容,大胆积极去表现自己的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应有态度。

我深深爱着创意写作实验班,也珍惜每一堂课,因为我知道,这里是一个平台,不仅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平台,还是一个能让我变优秀的平台。

(创意写作实验班 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