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课程实践】记历史类通识课课程实践活动

2025-06-07

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其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5月,通识教学部历史类课程组师生分批次走进非遗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深入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此次课程实践活动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崭新的模式。

重庆火锅博物馆:烟火氤氲里的文化密码

5 月 14 日,历史课程组周密老师和黄揽月老师带领学生踏入重庆火锅博物馆,浓郁的香气裹挟着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就此启程。博物馆内,从清代船工使用的古朴 “水八块” 铜锅,到造型精致的现代电磁火锅,宛如一条时光长廊,完整勾勒出火锅文化的演变轨迹。“可别小瞧这口铜锅,它承载着川渝地区数百年的饮食智慧呢。” 周老师指着一件锈迹斑驳却韵味十足的清代火锅器具,话语中满是感慨。学生们这才惊觉,平日里熟悉的火锅,竟藏着一部鲜活的社会发展史。

火锅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渐清晰。往昔,长江边的船工们为了方便果腹,用简单铜锅烹煮食材,“水八块” 应运而生,这种便捷美味的饮食方式慢慢在民间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川渝地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如今,火锅早已超越美食范畴,化身成独特的社交媒介。寒冷冬日里,亲朋好友围坐火锅旁,氤氲热气中,筷子翻飞间,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化作欢声笑语,这温暖场景正是火锅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延续。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决定复刻火锅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从挑选食材到调配汤底,一步步尝试还原传统火锅的风味。在实践中,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火锅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峡砚博物馆:指尖流转的非遗匠心

5 月 16 日,地域文化课程组朱芸蒙老师和张爱春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峡砚博物馆,开启非遗手工制作的奇妙实践。馆内,历代砚台精品静静陈列,每一方砚台都似在诉说着匠人们的心血与坚持,那细腻的纹理、精美的雕刻,尽显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

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体验拓印和烙画两项传统技艺。拓印组同学挑选了虎、鸡、猴三种动物图案,准备大展身手。看似简单的拓印过程,实则步步皆学问。先是在砚台表面均匀涂抹特制粘水,那粘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接着将宣纸轻轻覆盖,“一定要让纸张与图案完美贴合,不能留一丝气泡。” 非遗传承人黄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叮嘱。随后,同学们手持喷壶,让宣纸微微湿润,再拿起毛刷,小心翼翼地轻轻敲打,一下又一下,仿佛在与古老技艺对话。最后,用拓包蘸墨,在宣纸上均匀着色,动作轻柔而专注。当宣纸缓缓揭开,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跃然纸上,虎的威猛、鸡的灵动、猴的俏皮,引得众人纷纷赞叹。

另一边,烙画组的同学们也在葫芦上展开创作。他们手持电烙笔,宛如执剑的侠客,在葫芦表面勾勒线条。温度控制是烙画的关键,温度低了,痕迹浅淡不清晰;温度高了,葫芦便会烧穿破损。“烙画就像写字作画,要有轻重缓急,才能赋予作品灵魂。” 非遗传承人黄老师的话语让同学们更加谨慎专注。两个小时的时光悄然流逝,在同学们的精心雕琢下,原本普通的葫芦脱胎换骨,有的绘出层峦叠嶂的山水,云雾缭绕间似有诗意流淌;有的刻画栩栩如生的花鸟,仿佛下一秒便要振翅高飞,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这次走进非遗博物馆的实践教学,《巴渝历史与文化》课程的一次大胆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征程上的一次成功探索。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汲取知识养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或许正是打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大门的关键钥匙,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学生感想

重庆火锅博物馆以千年火锅演变史为主线,从商周青铜鼎到现代九宫格,展现了火锅文化的深厚底蕴。博物馆由抗战时期盐仓改建而成,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火锅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巴渝文化的活态传承。

——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 李明谷

跟着老师体验非遗手艺,没想到这么有意思!握着沉甸甸的烙铁在葫芦上画直线,稍不留神就烫出个黑疙瘩,折腾半天才烙出片歪歪扭扭的叶子。摸着葫芦上凹凸的烙痕,忽然觉得这些笨拙的手工痕迹,比博物馆隔着玻璃看的文物更有温度。

——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6班 李改新

亲手拓印时,从准备工具到调整墨色浓淡,每一处细节都影响着最终的效果,因此每一步都需细致入微。当拓印完成,看着那清晰的图案跃然纸上,内心满是成就感。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领略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拓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通过实践,我仿佛与古人对话,深刻体会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6班 李姿梦



撰稿:张爱春

摄图:周密、黄揽月、朱芸蒙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