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相关知识,5月20日晚上7点,《生活中的经济学》主讲教师王辞邀请《人格心理学》主讲教师涂杨杨,在勤者楼405教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博弈的理性与非理性——从纳什均衡到人性的真实”的双师授课。课程通过互动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将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与心理学的行为洞察相结合,带领学生找寻博弈中的最优策略。
游戏导入:生活中的博弈无处不在
课程伊始,王辞老师邀请两位同学参与“消小球”游戏,通过趣味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博弈现象”。学生们踊跃发言,从学业竞争到恋爱关系,逐步认识到博弈的普遍性。随后,两位教师从博弈的理论基础、博弈要素、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以及纳什的人格分析五个维度展开对博弈论的介绍。
理性与非理性: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碰撞
在回顾“理性人假设”后,王辞老师抛出问题:“人都是理性的吗?”学生们通过学习通平台展开讨论,涂杨杨老师结合心理学实验进行解析。涂杨杨老师通过“最后通牒博弈”等案例以及“锚定效应”小游戏,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例如,在“锚定效应”小游戏中,学生对所给图片中瓷器的估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估价时会受到自己前面写下的身份证后两位数字的影响。紧接着,涂杨杨老师将这一游戏引申到学生的日常消费上,帮助学生认识到消费中的不理性。王辞老师进一步强调,理性人假设虽非现实全貌,却是重要的分析工具,是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其价值在于逻辑自洽与预测功能。
内卷博弈游戏:亲历囚徒困境
为深化学生理解,两位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内卷博弈”。博弈结果显示,多数参与者选择背叛即“去卷”,导致集体收益降低。王辞老师借此引出博弈的五要素,并引导学生用数理方法分析策略选择。经过对内卷博弈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认为“背叛是自己的最优选择”。紧接着,王辞老师向学生介绍严格占优策略和纳什均衡的含义,并对“内卷博弈”进行分析和总结——“背叛”是严格占优策略,“(背叛,背叛)”是纳什均衡策略组合,但这一选择却使集体陷入非最优结局,即囚徒困境。围绕“生活中的囚徒困境”,学生列举了公地悲剧、外卖平台价格战和交通拥堵等实例,并提出通过政策约束、道德引导或重复博弈改变收益结构以促进合作。
人格与命运:天才纳什的心理学解读
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纳什均衡,涂杨杨老师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剖析了数学家纳什的生平,探讨其精神分裂的原因。涂老师从人格的拉丁文出发向学生介绍人格是什么,并基于电视剧《柒个我》和书籍《24个比利》让学生感知到人格突破整体性的表现。进而,涂老师结合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纳什的人格,找出了纳什出现人格分裂可能的主要原因。最后,涂老师通过“快速识人”游戏,帮助学生们快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思考如何优化学习和生活安排,助力个人成长。
课程尾声,两位老师对课程作出总结。本次跨学科双师课堂融合经济学的逻辑推导与心理学的行为观察,构建起多维分析框架拓展学生对博弈的认知。课程内容兼具学术纵深与现实关照,为学生解读社会现象及个体行为模式提供了全新视角,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学生心得
此次双师课堂以“博弈论”为桥梁,巧妙地将经济学理性分析与心理学行为洞察进行融合。两位老师通过囚徒困境,揭示了人类决策中“利己”与“利他”的动态博弈,让我深刻体会到真实世界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推演,还是人性弱点的映射。
——2022级物联网工程1班罗欣
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双师课堂中,两种思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内卷博弈”游戏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我们基于理性往往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却忽略集体利益,然而合作才能实现长期共赢。此次跨界对话让我学会用多维视角观察生活中的博弈。
——2022级物联网工程1班陆泽存
图文:王辞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育】从工业革命到消费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勾勒西方思潮镜像与批判——记《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双师授课
下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赴重庆翰博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认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