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育人融合】记 “知行”博雅工坊之读本精研第34期

2025-05-31

5月23日,通识教学部单旭燕和黄揽月老师,在别都书院四维空间,围绕《殖民者的世界模式》一书,组织 46 名学生开展共读与辩论,读本精研活动作为通识课程《世界文明的历程》的第二课堂,旨在通过文本精读和观点交锋,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本次活动以“哥伦布未抵达美洲,欧洲是否仍能成为世界霸权”为核心辩题,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资源依赖等角度剖析欧洲崛起的复杂逻辑。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并准备相关研讨,黄揽月、单旭燕两位老师提前与同学们沟通交流。针对图中的两个精研辩题,老师们先对其内涵进行深入阐释。对于“若哥伦布未能抵达美洲,欧洲是否仍能成为世界霸权” 这一辩题,引导同学们从欧洲地缘政治、航海传统、经济制度等内部因素,以及美洲资源输入对欧洲的关键影响等外部因素去思考;对于“欧洲中心主义历史叙事在今天是否已被彻底解构”,则启发大家关注学术领域新理论对传统叙事的冲击、教育与传媒领域的现实呈现等方面。同时,单老师明确了研讨规则,强调发言应紧扣文本、逻辑连贯,鼓励大家积极分享观点,尊重不同见解,营造开放包容的研讨氛围。交流中,同学们就如何精准结合书中内容构建观点、怎样挖掘新颖视角等问题踊跃提问,老师们悉心指导,助力同学们理清思路,更高效地围绕辩题开展阅读与思考,为后续的精研研讨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伊始,黄揽月老师从地中海地缘政治切入,梳理欧洲航海传统的历史脉络,指出古希腊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中世纪城邦的航海契约制度,为大航海时代奠定基础。单旭燕老师则聚焦文化视角,结合课程中“欧洲中心主义”理论,分析传统历史叙事对殖民扩张的合理化建构,引导学生关注被忽视的美洲文明视角。两位教师通过地图对比、数据解析,帮助学生建立“内生动力” 与“外部资源”的双向分析维度。

辩题1:若哥伦布未抵达美洲,欧洲是否仍能成为世界霸权?

正方以“欧洲文明的内生动力”为核心论点,从历史连续性与制度优势切入:欧洲航海传统可追溯至古希腊腓尼基人的跨地中海贸易,14 世纪已具备成熟的航海技术(如《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与“卡拉维尔船”改良),即便没有美洲,其资本主义萌芽(佛罗伦萨银行体系、荷兰商业制度)与军事技术优势(火绳枪、可拆解火炮)仍可能通过非洲或亚洲航线实现扩张。反方则以“美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反驳,指出 1521-1600 年美洲年均输入欧洲 260 吨白银,使货币流通量激增3倍,直接引发价格革命;“三角贸易”依赖的黑奴劳动力与殖民地市场,为欧洲工业资本提供了亚洲无法替代的原始积累;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美洲殖民地作为“资源备份”避免了欧洲因资源枯竭衰退。自由辩论中,正方以罗马帝国为例质疑 “资源决定论”,反方以明清中国技术停滞强调殖民体系的“催化”作用,黄揽月老师引导学生区分“霸权”定义,聚焦讨论欧洲崛起的多重因素耦合性。

辩题2:欧洲中心主义历史叙事在今天是否已被彻底解构?

正方从学术与教育革新出发,指出全球史、后殖民理论(如彭慕兰 “大分流”)已成为学界主流,中学历史教材非欧洲文明内容占比增加,多元史观逐步取代单一叙事。反方则以大众认知惯性为切入点,引用 2024 年数据:全球主流历史纪录片中欧洲中心视角占比68%,62%受访者仍认同“欧洲中心论”,公共文化领域(如博物馆展陈、影视创作)仍以欧洲为文明叙事核心。双方交锋聚焦 “学术解构”与“大众认知”的断裂——正方强调理论突破,反方指出制度性变革滞后。单旭燕老师指出:“解构需跨越学术圈层,在教育、传媒等场域推动结构性变革,是长期的认知重建过程”。

活动最后,黄揽月老师引导学生反思当代全球化中的殖民历史遗留影响,如文化话语权、资源分配格局等。学生反馈显示,辩论促使其以“复合思维”理解历史:欧洲崛起是内生动力与外部资源的共同结果,欧洲中心主义解构呈现“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的特点。单旭燕老师总结指出此次活动通过 “共读文本—辩论交锋—理论升华”的闭环,实现了书院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从“历史知识记忆”向“复杂问题分析”的能力跃迁。

学生感悟:

作为大二学生,这次参与这种“沉浸式”历史辩论。原本以为《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只是一本讲欧洲扩张的书,但在辩论里,正方同学提到欧洲中世纪的航海契约制度,反方又用白银流动数据反驳,突然发现历史不是“一边倒”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反方用“输血论”比喻美洲资源对欧洲的作用——就像玩策略游戏时,突然获得了“资源外挂”,这种类比让抽象的资本积累变得特别直观。以前总觉得“欧洲崛起”是因为“文明先进”,但辩论后才意识到,这背后有那么多偶然因素和权力关系。

——2023级财务管理专业王琳莹同学

反方同学的“美洲资源论”的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常说“偶然与必然”,但在历史中,偶然事件(比如哥伦布远航)和必然趋势(欧洲航海传统)到底怎么区分?可能就像黄老师说的历史没有“如果”,但通过辩论假设“如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各种因素的权重。现在再看课本里的殖民史章节,不再是平面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为什么”的问号,这种主动思考的感觉,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深刻。

——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婧怡同学



撰稿:单旭燕、黄揽月

摄图:韩奉兵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