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通识教育】当弗洛伊德遇见诺兰:双师解码《盗梦空间》——记《人格心理学》双师授课

2025-05-29

为探索通识教育新路径,培养学生多元视角分析能力,5月20日下午,通识教学部《人格心理学》主讲教师涂杨杨联合电影评论中心教师谭雪,在行者楼103教室开展双师授课。课程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以诺兰经典电影《盗梦空间》为艺术载体,融合心理学理论与影视艺术分析,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跨学科对话。

理论照进银幕:双重视角重构梦境逻辑

课程以“梦的解析”为主线展开双师对谈,涂杨杨从科学视角解析睡眠周期,通过梦的材料与来源及运作机制等理论阐释梦境与潜意识、儿时经历的内在关联。谭雪则运用电影符号学,逐帧拆解《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视觉隐喻及蒙太奇手法,揭示诺兰如何通过“造梦空间”具象化人类深层心理。

创伤与治愈:在对话中照见心灵图景

在核心讨论环节,双师以互动问答的方式深入探索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矛盾。在电影中,造梦团队的主线任务是帮助费舍尔修复其与父亲的关系,必要任务是帮助柯布放下对妻子的内疚,回归孩子身边。从心理学角度看,造梦团队层层深入主角梦境,很像一个心理治疗师逐步探入来访潜意识深处,让来访清晰看见深埋内心的真实渴望。在两位教师的探索下,同学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解读”。通过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都需要完成“自我期待与自我和解”。

础滨解梦实验:科技赋能的心灵探索

课程最后的实践解梦环节,学生们借助础滨解析梦境并通过学习通分享片段。解梦内容能够结合学生年龄阶段及常见心理冲突进行分析。例如很多同学都梦到过“被追杀”的场景,这通常与现实压力与焦虑有关,础滨进一步解析“统计显示62%的大一新生在适应期会出现类似的危机梦境,这本质是心理免疫系统在进行压力演练。”

跨学科育人的破壁实验

“心流时光”环节,有同学表示“双师课堂像说相声,很有意思”“两个教师一起上课,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和内容的全面性,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双师授课的形式新颖有趣,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此次双师课堂不仅实现了跨领域教学的创新性,更通过《盗梦空间》这面“镜子”,照见了通识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塑型的深层转向。正如旋转的陀螺在课末引发的开放式思考——当心理学遇见电影学,教育的边界亦在持续延展中焕发新生。



图:邹涵檬

文:涂杨杨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