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通识教育新路径,培养学生多元视角分析能力,5月20日下午,通识教学部《人格心理学》主讲教师涂杨杨联合电影评论中心教师谭雪,在行者楼103教室开展双师授课。课程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以诺兰经典电影《盗梦空间》为艺术载体,融合心理学理论与影视艺术分析,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跨学科对话。
理论照进银幕:双重视角重构梦境逻辑
课程以“梦的解析”为主线展开双师对谈,涂杨杨从科学视角解析睡眠周期,通过梦的材料与来源及运作机制等理论阐释梦境与潜意识、儿时经历的内在关联。谭雪则运用电影符号学,逐帧拆解《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视觉隐喻及蒙太奇手法,揭示诺兰如何通过“造梦空间”具象化人类深层心理。
创伤与治愈:在对话中照见心灵图景
在核心讨论环节,双师以互动问答的方式深入探索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矛盾。在电影中,造梦团队的主线任务是帮助费舍尔修复其与父亲的关系,必要任务是帮助柯布放下对妻子的内疚,回归孩子身边。从心理学角度看,造梦团队层层深入主角梦境,很像一个心理治疗师逐步探入来访潜意识深处,让来访清晰看见深埋内心的真实渴望。在两位教师的探索下,同学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解读”。通过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都需要完成“自我期待与自我和解”。
础滨解梦实验:科技赋能的心灵探索
课程最后的实践解梦环节,学生们借助础滨解析梦境并通过学习通分享片段。解梦内容能够结合学生年龄阶段及常见心理冲突进行分析。例如很多同学都梦到过“被追杀”的场景,这通常与现实压力与焦虑有关,础滨进一步解析“统计显示62%的大一新生在适应期会出现类似的危机梦境,这本质是心理免疫系统在进行压力演练。”
跨学科育人的破壁实验
“心流时光”环节,有同学表示“双师课堂像说相声,很有意思”“两个教师一起上课,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和内容的全面性,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双师授课的形式新颖有趣,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此次双师课堂不仅实现了跨领域教学的创新性,更通过《盗梦空间》这面“镜子”,照见了通识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塑型的深层转向。正如旋转的陀螺在课末引发的开放式思考——当心理学遇见电影学,教育的边界亦在持续延展中焕发新生。
图:邹涵檬
文:涂杨杨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大咖阅读】师德铸魂·悦读赋能——实验教学管理中心联合重点实验室五月大咖阅读分享会暨师德师风学习会
下一条:【创意写作】研学行至半山处,书香漫卷启新程——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第叁批半山书院研学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