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2025年5月22日异科导师田海燕和翁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粽香传情”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从浸米备料到巧手裹粽,从生疏忙乱到默契协作,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传统节俗的魅力,在合作分享中深化跨学科团队的凝聚力。
活动伊始,田海燕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粽子的诞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蕴含着古人顺应时令、珍惜粮食的智慧。”通过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的分享,同学们对这项传统手艺多了一份敬畏之心。然而,当真正踏入“实战”环节时,大家才发现包粽子并非易事。
“糯米需要提前浸泡多久?”“粽叶怎么才能清洗得干净又不破损?”面对同学们的疑问,田老师现场示范了备料的每个细节:浸泡两小时的糯米需沥干水分,加入酱油、盐、五香粉调味;新鲜箬竹叶需用温水轻柔刷洗,再煮至翠绿柔软以增加韧性。同学们分成小组协作,有人调配糯米馅料,有人整理粽叶棉线,有人负责工具消毒,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让现场充满了烟火气与仪式感。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包粽环节。叁角粽、四角粽、长粽……翁焰老师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粽子造型,但看似简单的“折叶、填米、捆扎”步骤却让许多同学手忙脚乱,随着翁老师导师手把手指导“握叶成漏斗,压实米粒,棉线对角缠绕”的诀窍,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技巧。两小时后,形态从歪斜到规整、绳结从松散到紧实的几十余枚粽子铺满餐盘。
随着一锅锅粽子入水烹煮,教室内升腾起蒸汽与期待,一小时后揭开锅盖的瞬间,粽香弥漫全场。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包的粽子,互相点评“作品”的品相,当剥开青翠的粽叶,露出晶莹油润的糯米时,许多同学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感。
活动尾声,同学们并未独享这份劳动成果,而是将热腾腾的粽子带回寝室,与未能参与活动的班级同学分享。拆开棉绳、剥开粽叶的瞬间,香气在楼道中蔓延,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同学围观。寝室里咬一口软糯咸香的肉粽,尝一勺清甜的红豆蜜枣粽,欢声笑语中,传统文化的温度通过食物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今天同学们从‘包不紧’的焦虑到‘拆盲盒’的惊喜,从劳动协作到分享传递,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共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迭加,更是通过体验建立人与人的联结。”未来的异科活动也会继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化底蕴,在团队共创中激发创新活力。
文字:张子欣、韩彬彬
图片:韦红红、王泳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
上一条:【数商动态】双师联动促融合,创新课堂解难题——数字经济商学院与数理教学部联合开展双师授课
下一条:【学院动态】产教融合 共育数字人才——大数据学院与汉沙数字科技集团校企合作举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