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2024 级电子信息类大一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分流政策,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方向,4月9日下午14:00,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下里巴人剧场召开专业分流宣讲会。学院院长李文娟、副院长唐林建、副院长熊斌及各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出席宣讲会,全体2024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活动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纷纷表达对专业分流的关注与期待。
【方案解读:公平透明,科学分流】
宣讲会伊始,李文娟院长详细解读了《2024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她强调,本次分流坚持 “公平、公正、公开”“遵循志愿、成绩优先”“适度引导与合理调配” 三大原则,综合成绩由智育分(80%)和德育分(20%)构成,确保分流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学院采用 “1+3” 培养模式,分流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工程及管理三个方向,计划招生人数分别为 100 人、100 人、116 人,涵盖3个志向班与7个卓越班。
【专业解析:特色鲜明,方向明晰】
在专业解读环节,叁位专业负责人分别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就业前景展开详细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许癸驹副教授从专业定位出发,介绍该专业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 特色专业,2024年启动德国 ASIIN 专业认证,培养“通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涵盖电路理论、模电数电、单片机等核心课程,依托智慧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中心两大科研平台,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就业方向广泛,可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考研方向聚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热门领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国庆副教授强调该专业 “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与行业龙头公司合作,开设量子信息基础、智能传感技术等前沿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适合深造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等方向研究生。
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余晓玫教授聚焦 “国际化+工程化” 培养模式,引入海外优质课程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与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可在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考研方向涵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网络规划等领域。
【答疑互动:精准指导,答疑解惑】
在答疑环节,同学们围绕分流成绩计算、专业课程差异、就业前景等热点问题踊跃提问。各位教授结合学院资源、行业趋势及学生特点,逐一细致解答,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老师,志愿表中提到的‘志向班’和‘卓越班’有什么区别?”“不同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哪些具体区别?” 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唐林建副院长耐心回应:“两类班级均为自然班设置,志向班侧重基础能力培养,卓越班强化实践创新。”对于考研方向,老师结合行业前沿,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电磁场等领域,提前规划专业课程学习。
【未来展望:明确方向,砥砺前行】
此次宣讲会是学院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 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大一学生搭建了与专业导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助力其科学规划学业路径。现场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宣讲会,不仅了解了分流政策和专业特色,更感受到学院对学生发展的重视。后续,学院将持续推进分流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指导等工作,确保专业分流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机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在电子信息领域找准发展方向,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如李院长所说:“专业分流是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新的起点。认真对待,努力成为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才。”
(撰稿:何会仪 摄影:张鹍忠、何千娇)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基础教研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交流会”活动
下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