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为深化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双师课堂建设,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组织开展“大通识”跨学科研讨交流会。会议邀请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教研室主任杨文浩、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助理幸李寒参与交流,科学教研室主任胥云龙主持会议,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研讨。会议围绕跨学科课程设计、双师授课模式、教学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跨学科融合:探索双师授课路径
郑玲玲老师以《人格心理学》课程为例进行分享。心理学中很多内容可以借助影视或文本形式展示,如精神分析可用于角色塑造、拓展叙事深度;解梦理论也能通过解码电影中的隐喻符号与荒诞叙事,实现心理学视角与影像美学的有机融合。
讲授《西方哲学史》的徐鏖老师,坚持“将哲学带入生活”的态度,探索双师授课的话题。如“知识何以可能”等令学生感到枯燥的问题,可以用感性的文字创作和理性的哲学思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上帝是否存在”等宗教话题,可以通过写作中对佛教隐喻的阐释,打开学生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哲学中的逻辑与推理则可以借助代表性影片的解读,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提升课堂的兴趣性。
讲授《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王诗源老师提出了她的诉求和期望。首先,目前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导致教师们在寻找双师教学伙伴时有一定困难;其次,她建议大通识各个部门可以加强合作,共享特色赛事的资源;最后,她提出目前双师授课主要在课堂内,建议可以探索更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例如将课堂带入书院、校园外的田间和社区等。
周男老师从法律视角分享自己的经验。结合《法律与社会》的课程章节设置指出,作为“普法”通识课,本课程在导论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哲学、宗教、道德、历史、经济等等方面的话题,本身是极其容易开展双师的出发点。在主要章节中,可以引入各类电影、文学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类法律的认知。在课程实践中,可以加入写作环节,帮助学生完成起诉状的书写。
安朝东老师结合《幸福课》内容进行了分享。安老师提出,在讲解情绪的概念、产生与类型相关问题时,可以借助电影《头脑特工队》进行分析;在讲解情绪表达与记录相关问题时,可以借助写作的形式,如让学生写一封对父母的感谢信,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
思维碰撞:寻找学科对话新视角
分享结束后,幸李寒老师给出详细的回应。首先对电影评论中心的师资力量、学科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电影作为一种工具,非常适合双师课堂的开展。接着以《从小说到电影》这门课为例进行分享:《让子弹飞》令人深思革命之路,《嫌疑人齿的献身》探究法律与正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寻求爱情的真谛,《降临》则追求终极性哲学话题。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哲学探讨,无论是商业较量还是法律精神,我们都能从课堂中求助电影,又能从电影中回到课堂。最后,幸老师希望通过跨学科交流研讨,电影评论中心老师可以和大通识老师们有更多合作。
杨文浩老师从小处着手开启头脑风暴,给老师们提供了非常棒的双师授课的思路。针对心理学,可结合《编剧心理学》一书,在探讨人物与观众心理的同时完成精神分析;结合《痴字仇杀队》探究集体潜意识。哲学写作可联系小说工坊、诗歌工坊,通过故事讲述思考上帝是否存在,通过故事逻辑来讲解哲学逻辑,通过情绪化表达来探究隐喻。针对经济学,通过写作人设来思考商业推销与贩卖人设的关系,通过《美丽心灵》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与博弈。至于法律,各类小说剧集为探究法律问题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而诉状究竟该表达理性还是声情并茂则可以成为学生实践创作的思考题。最后,针对《幸福课》,杨老师提出思考“文学高峰究竟来自幸福还是痛苦?”为两课老师创造了联系桥梁。
平台共建:打造通识教育共同体
最后,结合各位老师的分享,胥云龙老师简单总结,双师授课不仅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更是一场严肃认真的教学示范。只有两位老师相互磨合、寻求共识,才能打造更好的课堂效果,打造更好的通识品牌。目前,綦江校区大通识交流平台已经搭建,期待各位老师的加入,持续推动课程创新、师资共享、平台共建,全面提升通识教育育人成效。
图文:张红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戏影异科】筑牢安全防线,守护青春成长触异科导师开展反诈防诈、国家安全教育专题培训
下一条:【通识动态】从现象到法律:为网络暴力划界 ——记《信息技术与社会》双师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