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7点,书院部联动创意写作学院在瀛溪书院非正式空间驰齿333进行了第36期围炉夜话,本期特邀主讲嘉宾胡赳赳,对话嘉宾是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小说家苏瓷瓷老师和徐瑞皓老师。两个小时的深度畅聊,师生们都沉浸在创意写作学术的氛围中,时光在这一刻变得柔软而缓慢,仿佛外界的喧嚣都已远去,只留下这围炉的温馨与宁静。
今天畅谈的主题是《创意写作视野下的人生书写与文化表达》,叁位老师从文学的现实功用谈起,苏瓷瓷老师回忆了她与胡赳赳老师共同交流与创作的时光,以自身的经历,讲述了文学创作对她人生道路的影响。苏老师提出文学和知己,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部分。
徐瑞皓老师则引用胡赳赳老师的观点,抛出“起心动念为何不能不慎重”这一问题。胡老师提出,人的表达和行为,都来自念头,而念头是比思维更小的一个单位,如浪花一般连绵不绝,因此被称为念念成形。大多数情况下,人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念头推着走,因此起心动念不能不慎重,尤其对于作家来说,更需要控制自己的念头、反思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所书写、有所成就。
徐老师将起心动念与创意写作实践联系到一起,认为起心动念要求的是对思维的自觉把握,而创意写作则是对创作的自觉把握。徐老师提出,今年年初《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介绍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发布,新增“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这标志着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而我校早在十多年前就将创意写作列为大学必修课程,显然走在了时代浪潮的前列。“中文创意写作”的关键就在于“中文”,它要求从业者和一线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内向深挖掘,去建设中文创意写作这一新兴学科。
提及传统文化,徐老师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谈到创作中“言意关系”的问题,?言意关系?是指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语言在表达意义时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徐老师以恋爱举例,为同学们解释什么是“言意关系”的矛盾。徐老师认为在恋爱关系中,话语很难完全传达恋爱者的意图,有时只能以空泛的“我爱你”传递,或是以不切实际的海誓山盟表达,此时言辞不能准确传达说话者意图,这就是言意关系的矛盾。
胡赳赳老师以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解释“言意关系”,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分离导致了语言的指谓困难。由此,胡老师提出,提升语言的丰富度,或许是解决“言意关系”矛盾的一条可行之路。胡赳赳老师以禅宗的角度切入,讲解了禅宗修行的四句箴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是禅宗的重要教义,强调在修行过程中不依赖文字和经卷,而是通过心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授佛法。胡老师认为,“不立文字”更应“不离文字”,意图的传递不能离开文字,同时也应在言语之外留下别样的意味,即丰富语言的所指。
胡赳赳老师的观点将谈话的主题带入到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徐瑞皓老师提出:“中文创意写作,对我来说有叁条建设路径,一是面向自我的,完成写作的疗愈功能;二是面向实践的,通过创作实践反哺理论;叁是面向传统的,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中文创意写作的合法性、独特性,使其区别于西方创意写作。”
胡赳赳老师也谈到,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探索的内容,他本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胡老师以《易传》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举例,寂然不动指的是无思无为的境界,感而遂通则是寂然不动的结果,若能达至无思无为之境, 就能万事通达。胡老师认为,文学创作依赖于“感而遂通”的感通能力,创作就要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做到“寂然不动”,使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张力,进而在创作中达到万事通达的效果。这一观点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传统文化在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和文化探索中的实际功用。
此外,胡老师特别讲到“共情”,共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魔力与桥梁作用很明显,一名优秀的作家必须具备强烈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可以为作家提供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神奇魔法”,帮助作家捕捉微妙而真实的情感波动,并将其转化为文字、呈现给读者。具备共情潜力的作品,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对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共情能让作品充满生命力,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传递爱与希望的力量。
接下来,徐老师提出,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对于如何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完成创意写作中的文化书写这一问题,徐老师以胡赳赳老师创作的《碧岩录今释》为例,请教胡老师什么是“语言如果成立,意义自会显现”。
胡老师指出,“语言如果成立,意义自会显现”是一种崭新的诗歌创作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创作的诗歌,实际上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统一在一起,诗歌所传达的一切观念都指向诗歌本身,这是一种由传统文化生发而出的全新文学观念,这一观点实际上也揭示了创意写作学科对传统文化解构重建的范式。谈到诗歌,胡老师还指出,所有的艺术当中,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内心的。形而上的形式决定了诗歌尤其接近一个人信仰,能够将人的内心抒发出来,《尚书·舜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即是如此。
苏瓷瓷老师既是小说家也是诗人,对此深表赞同。徐瑞皓老师希望胡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目,胡老师推荐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并建议同学们去微信读书。胡老师认为书应该读杂一点,总有一些书会在人生的某个关口等候读者、影响读者。
在“围炉夜话”的最后,在场的师生踊跃向胡赳赳老师提问。一位腼腆的男生问道:“听了叁位老师的访谈,我很有感触。胡老师强调卸下一切包袱,轻装前进,我也曾将某件令我不快的事放下后,却发现还是很不舒服,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胡老师微微一笑,“说明你还是没有放下呀。”男生不好意思,说“也对啊”,引得同学们一阵笑声。胡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生活中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牵绊太多。假如无法改变,你为什么不开心?假如可以改变,你何必不开心?”
创意写作学院马静老师提问,请教胡老师如何“修心”。胡老师认为,当下处于一个倦怠社会,倦怠社会中人的感官会被无穷的声色犬马剥夺。胡老师以社会学中“社会时钟”的概念切入,指出规诫性的社会时钟会使得社会参与者疲于应对,难以为继。而倦怠社会中的“修心”要先从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胡老师要在生活中提高“读书、写作、冥想、睡觉、跑步”这五件事的优先度,尽量在生活中创造一个使自己安心的空间。
苏老师则以自身经历为例,解答马静老师的疑惑。苏老师以自己来到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的事件为例,提出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生活本身,每个人都要自发地选择过自主的人生,都要有个人觉醒的勇气和决心。她指出,知行合一、以自主的意识生活,不仅是修心的一部分,也是成为一个真正作家的必要条件。
苏老师的点评很犀利,同学们频频点头。
最后,徐瑞皓老师祝愿同学们实现三点愿望:“第一希望你们有权利被尊重,尤其是被自己尊重;第二希望你们有权利去把握自己的人生,‘to be or not to be’由你们自己决定;第三希望你们有权利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世界或是艺术世界,这是愿望,也是期待。”
将近两个小时的“围炉夜话”到了尾声,师生们互动热烈,话语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情感,是心灵的交流,围炉温暖了身体,夜话温暖了人心。
据悉,“围炉夜话”从通识教育的专题领域、商科教育的实战案例、专业学科的前沿热点等多领域中选择话题,诚邀知名专家、行业大咖、高校名师等重量级人物到校与广大师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多层次对话交流,全力构建思维互动、学科交融、双院联动、观点碰撞的新平台,以此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商科思维、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升整体性思维,开拓视野、提升格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嘉宾个人介绍
胡赳赳,作家,诗人,著名媒体人,文化研究者,马一浮学派第四代学人,对禅儒会通之学颇有心得,被视为北京新文人圈层的代表性人物。2000年大学毕业后,弃医从文。从事媒体工作,出任主编、主笔等职。2017年任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 “儒家的现代性转向”。2018年至今以著述为志业,兼任多家机构专家顾问。文字学著作有:《赳赳说千字文》《汉字百讲》《中国字说》。发掘主编《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与余世存合作)诗歌著作有:《玄的弦》《结束》。传媒专著有:《理想不死》 《盛世的秘密》。艺术评论集有:《空,欢喜》。随笔作品有:《碧岩录今释》 (与赵野合作)《论孤独》《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
摄影 撰稿 王恒绩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
上一条:【创意写作】双师让教育更懂你——《论面试技巧与经典演讲》上课记
下一条:【学院动态】智启新程 术映星辉——大数据学院邀请西南大学陈善雄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