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主题年活动,提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12月4日下午2点半,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电气教研室于松格书院机器人创新中心,组织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汇聚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为打造更优质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出谋划策。
首先由课程负责人吴霜老师给大家解读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介绍了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目标,强调了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运行原理、分析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
接着,吴霜老师分享了其参加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历程。从大赛筹备初期的迷茫,到对参赛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设计,以及接触到的各种前沿教学理念与新颖教学方法,这些都给她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触动,也促使她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与积极调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聆听分享的其他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该大赛、学习先进教学创新思路的良好契机。
随后,董蕾老师分享了其正在参与的《电力系统分析》微课制作的相关情况。董老师首先介绍了微课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己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提及了在准备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比如怎样使引入更加恰当有吸引力,怎样运用合适的动画效果与多媒体资源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等。在场的老师们纷纷开启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有的老师建议从实际电力工程案例切入,以故事性的讲述方式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出理论知识;还有的老师强调在微课的互动环节设计上和生动的演示效果上要多下功夫。
最后,在《电力系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研讨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难点部分,如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中的复杂数学模型和计算过程,教师们共同探讨了如何采用更加直观、易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的老师提出制作动画演示或短视频,将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可视化;有的老师建议开展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本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为《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分享与讨论,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助力电力行业人才的培养。
撰稿:晁晓洁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国际商科】“How To Learn CET-4 & CET-6” ——国际商学院第二十七期英语角顺利开展
下一条:【全生异科导师】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