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传承,是发展,是关乎民族、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务必思考和实践的。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在不断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日趋壮大,目前具有17名教师,主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韩国青云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相关国内外知名大学,知识体系涵盖电影、电视、摄影、摄像、新闻、传播学、新媒体等方向。在整合学科发展、完善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研室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针对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相对匮乏的现状,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展开了“老带新”的教学示范课,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予以传授,旨在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在教学方面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及进步。
早在2017年5月31日下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鲁渝霞在艺术楼开讲了《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为广大年轻教师开启了示范课,听取本次示范课的年轻教师为任磊、谢思、潘倩云、李琦、李丹妮等。在本周,结合之前示范课的效果,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组长李轶天分别听取了广大年轻教师的授课,就授课方式和技巧与大家展开了沟通及交流。
教师任磊在《摄影》课堂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理论授课方面讲到了摄影构图与色彩饱和度,以人物摄影为例,指出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可以对拍摄题材、人物进行布置与调整。在完美造型的基础上,确定好画面景别、背景、前景,起到突出和烘托人物的作用。在理论阐述方面通过实际案例予以分析,让学生对摄影构图有一定的认知性,结合实践拍摄加强锻炼。在实践课设置方面,采取分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和创新实践性,针对具体摄影作品予以指导和分析,让学生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教师潘倩云在《专业英语》课堂上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际应用予以展开,例如“导演”“编辑”“动画”“原画”“图层”等专业术语在英语中该如何阐述,为方便学生记忆,采取板书与笔笔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专业英语方面考虑到艺术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力求采取案例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电影予以展开授课,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突破学生语言学习的固有模式,力求提升口语及实际操作运用。
此外,教师谢思与李丹妮本学期的课程《非线性编辑》《影视声音与制作》均为机房课程,考虑到机房的特殊性对授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授课方面积极采取案例+演示的方式进行软件教学。在教师主机和学生电脑之间无法互通的现状下,两位新老师积极探索相关软件,解决在传授与认知方面的障碍,保证了课堂质量。教师李琦担任的《新媒体写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在授课方面针对学科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的授课方式,将写作与新媒体发展、自媒体、软文、广告语等相结合,让写作成为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阐述与创新共同前行。
在听取了广大年轻教师的授课后,2017年6月8日,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组长李轶天与相关教师就课堂教学展开了座谈会,肯定了大家在新时期的进步,同时指出有待于提高之处。大家就课堂授课技巧及方式展开了讨论,教师谢思说:“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先后担任了《非线性编辑》《广告学》《剪辑学》等相关课程,涵盖了理论、机房和实践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感受益匪浅。面对新时期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作为老师也应该不断扩展自我知识体系结构和范畴,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在教学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上一条:【德国游学总结-连载9】 邂逅?德国-李克伟
下一条:【艺术实践】鼓瑟鸣之,激流迸进 ——记第二届校园器乐大赛决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