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德国的邂逅,源于学校组织的“贵+鲍”德游学之旅。
没去过德国之前,我对德国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德国工业技术发达,教育水平高,有着众多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实力超群的足球队,风味各异的香肠和历史教科书里的德国。
我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来自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的叁个小时。身材高挑热情友好的机场免税店帅哥美女,金发碧眼可爱纯真的德国小孩,以及我们与周围人们的身高的差距。窗外,看到德国的蓝天和云,与国内稍显灰蒙的的天气相比,难免感慨:外国的月亮一样圆,空气还是德国的好啊。
德国老年人的惬意生活
在随后几天外出采买生活用品、熟悉周围环境时,我发现,德国不只是人少,年轻人更少。大小街头、公交上、商场里,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直观感受。
德国是一个人人有医保,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的福利社会。大多数德国老年人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的居多,特别是老伴俩都健在的情况下。即使有一方先走,留下来的另一半,只要自己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都更情愿守在自己舒适的老窝,和老邻居、老朋友、老伙伴还有老狗一起老去。我们学习项目的德语老师告诉我们,她的德国邻居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一直一个人居住在一幢带花园的大房子里,时不时带着她的小狗去女儿家探访。她一人要拾掇大面积的房子和庭院,和老友聚会,出门旅游,忙得不亦乐乎。同样德语老师认识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寡居多年,有儿有女,但她谁都不靠,一人居住在带花园带地窖的四层楼的房子里。老伴故去后,她靠在养老院的工作独自还清了房贷。平素她一个人生活,不仅把房子收拾得一尘不染,自己照顾得妥妥帖帖,还打扮得清清爽爽。逢年过节,她亲自下厨烘烤蛋糕、给儿孙们做传统的圣诞大餐,平时和媳妇孙子一起出门喝咖啡时,听不见她抱怨,不需要搀扶,东西掉在地上,谢绝孙子的帮助,自己弯腰去捡。她们这些老年人甚至看淡或者看透了生死,可以做到白天一身素黑、哀戚戚地去墓地送别老友,晚上精神焕发、乐呵呵地去参加生日派对。和这样的老人在一起,你会觉得她活得通透,活得明白和敞亮。我想正因为他们历经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了人生的五味杂陈,最终懂得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过好每一天,让自己开心每一天。
我们所在的茨维考小城的步行街,也是一道老年人的风景线,特别是每周的自由市场,更是可见一斑。老人们在这里采买新鲜蔬果,与熟人和摊主逗趣闲聊。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人们坐在露天喝啤酒和咖啡,有遛狗的,有带孙辈喂鸽子的,有坐在大树底下晒太阳或乘凉的,还有在商店里挑挑拣拣的。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老太太头发雪白,上着素雅的衬衫,下穿格子裙,手捧着一大把鲜艳欲滴的花束款款走来,不禁心想这位太太好优雅,很会生活,不仅把自己装扮得这么养眼,还与花花草草如影随形。
德国人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不胜枚举,比如协会、乒乓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勃拉姆斯协会和苏曼协会等等。会员年龄参差不齐,老年人常常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聚在一起。他们定期举办各种会员活动,包括比赛、讲座和聚餐,把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大家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排遣孤独和寂寞。而亲友和同学之间的聚会,更是一年到头不停歇。度假和探亲访友是德国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一年四季都有很多针对老年人的度假项目,旅行社明白有经济实力的老人不乏其人,子女已经离巢,他们有钱有闲可以随心所欲地四处度假,享受生命中的绚丽黄昏。
德国人本来就爱侍弄花草树木,德国老年人更是如此。我常常路边打望那些漂亮的庭院,望着那些绚丽多彩的盆栽与鲜花和精心修剪的草坪,可以想见,里面或许住着一对爱好园艺的老夫妻,早晨一起在园子里进餐,听鸟鸣、读晨报或者悠闲散步;晚上点着蜡烛喝红酒,看满天繁星,聊着过往,直到夜色冰凉。
中德两国老人生活的差异
在德国学习生活的一个月里,我感受到中国老年人和德国老年人生活状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国内,很多老年人要帮着照顾孙子和家庭琐事,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家庭操劳;而德国老年人他们会去健身房、看电影,去买衣服买香水,去环境优雅的餐厅吃饭,去郊游爬山,生活有滋有味。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渊源,也因国情、社情、民情的不同。中国人家庭观念重,年轻人工作压力生活大,基于传统观念和中国国情来看,老年人带孙子似乎没什么不合理。
而在德国,出生率低,并没有那么多小孩需要照看。另外德国的育儿福利也非常好,德国人的“产假”可分为母亲个人的生育假和父母两人的育儿假,最长可休至孩子满3周岁。再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独立,年轻人们更倾向于自己抚养自己的孩子,以减少隔代教育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随意的以这种现象来评判中国老年人与德国老年人和二者不同的生活方式谁更幸福。中国老年人未必不能从与儿孙叁代生活相处中得到和实现幸福感和生活的意义,而德国老年人在相对独立的生活中未必不会觉得寂寞。相比于德国老年人,只能说中国的老年人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上没有德国老年人那样的洒脱和自由。
通过查看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1889年,德国颁布了《老年残疾保险法》,涵盖养老、残疾优抚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于1891年开始生效。1911年德国引入遗属待遇并于1914年开始实施。自此,德国养老保险包括养老年金、残疾年金以及遗属年金等方面内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系日益完备、运行稳健良好,成为世界社会保险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典范,并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
德国小镇
学习之余,我们一行除了在市内逛街游玩外,也喜欢搭乘公交或火车去城市周边的小镇或者乡村走走看看,领略一番德国乡村风情。
德国的小镇与城市间交通便利,大多沿铁路沿线散布开来,各有特色。有的以钟表出名,有的以瓷器出名,还有的是因为多部电影在此取景而出名。
小镇在人口规模上和城市相较确有差别,但在生活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上却不逊色。各种机构、银行、超市、餐厅等一应俱全,各类基础设施也和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乡村中人们住得相对分散,看不到常见的超市、银行等设施,但是人们的居住环境绝对无可挑剔。和中国的乡村一样安静,却比中国的乡村容貌更加整洁,更具有现代气息。德国乡村里居民的房子各有特点,整体风格却又和谐统一,每户的庭院也都经过精心布置和打理,衬以绵延的绿野和远方的天际,更觉赏心悦目。
之前查询德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发现人口密度并不低,然而走到哪儿都是一副没什么人的样子,就觉得挺纳闷,现在想想看来,德国城市和乡镇、乡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差别并不大,而且乡镇和中心城市的距离不远,铁路公路都很方便,所以德国人并不像中国人一样拼命想进城。
德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仅有四个(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一般德国人估计想象不到中国北上广这种千万人口超级大都市人们的生活状态。据资料显示,北京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近一个小时,特定地铁或公交线路上人和人贴在一起,向插竹笋一样挤得动弹不得。
而在中国部分乡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备,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较低。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一个劲的想奔向大城市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德国的城乡发展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中国,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德国的城乡居民比中国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更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德国相对合理的资源分配、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了居民较小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引导着人口流向进而实现了较为适宜的人口分布—城市不那么拥挤,乡村整洁而谧静。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观察,我们对德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一体化进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 “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公司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在六七十年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州,要靠其他州补贴财政。在财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财政也最多。
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
不同城市会给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身份和特色。德国很注重传统和文化的发扬,强调城市的身份认同。德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怀。选择在一个地方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考量,成长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资料显示,在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德国也走过弯路。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对旧城的大规模改造,虽然交通设施等更为现代化,但城市因此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一发展方向出现转变,人们意识到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德国制定了城市建设补贴法,用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和文化标志,体现了价值的传承。
此外,大力扶持高校和科研活动也是德国城市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优惠政策补贴下,东部城市生活成本降低,并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吸引年轻人来这里学习生活。有了旺盛的人气,地区才有旺盛的需求;教育科研成果也可以有效转化成公司产物,拉动经济发展。
相对于德国而言,我们中国在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中可以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完全跟着别人走。我们要根绝国情和地区经济、人文、资源环境等实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有人说,我们出来学习和左走看看其实也是一个修正叁观的过程,我深以为然。其实不管人在哪儿生活,只要在与外界的人、事、物打交道,思想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只不过身在异国他乡,生活环境和以前差别较大,想法变化的速度可能比在某种稳定的环境中更快,这是一个自然到让人难以察觉的过程,可当人意识到时,却不禁为之欣喜。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完满教育】“青春激扬中国梦·匠心助力移通人”榜样之夜圆满落幕
下一条:【教研活动】 在“老带新”中传承,在“肩并肩”中前行------记广播电视编导教师培训及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