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德国游学总结-连载10】 印象德国-聂羽菲

2017-06-14

      第一次对德国的印象来自《大国崛起·帝国春秋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2016年7月有幸作为“暑假德国游学夏令营”领队老师带领我的团队一起涉足这个兴衰与共的国度,让我们共同感受德国的魅力。

一、警醒后世直面沉重历史(欧洲历史,文化;柏林)

1574E

随着础苍苍别美丽动听的开场白,我们开始沉浸在德国的历史长廊中……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德国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2C967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的中部崛起。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失败了。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在俾斯麦看来,历史从来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没有任何国家不可以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

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败了北方强敌丹麦。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郊,法国皇帝兵败被俘。德国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1871年1月18日,法国巴黎炮声隆隆,20公里外的凡尔赛宫镜厅却一片庄严肃穆。在这些为炫耀法国君主的风采而设置的镜子里,出现了众多普鲁士人的身影。这一天,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这一年,距离拿破仑进入勃兰登堡门整整65年。

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出现了。姗姗来迟的德国,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

25D88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在今天柏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保留着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而在相距不远处柏林大教堂也庄严地屹立在那儿,两座不同时代,不同形貌的教堂俨然是无声无息地,却也是不可逃避地警醒后世直面沉重的历史。那座庄严神圣的柏林大教堂似乎更加体现德国人对这段历史的忏悔与赎罪。

24994

1B4BC

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教育部门更是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跪下去的是德国总理勃兰特,站起来的是直面历史的德意志。

分裂与统一,德国历史中一再上演的剧情再次上演。二战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那一条无尽头的柏林墙再一次分割了德国的一切,那个残存的信号感应控制器又仿佛血淋淋地讲述德国分裂的生与死。历史仿佛回到了起点,那个沉重的命题再次摆在德国人面前: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必须再次做出回答。

1263D

A18A

“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随着础苍苍补老师最后的讲解,我们全体师生鼓掌欢呼,为了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为了再次回到欧洲怀抱的德国,为了亲切直面诉说历史的础苍苍别。我们用自拍杆欢欣鼓舞地记录下了这一刻,难忘的几天……

1AA7A

二、不可一世工业称霸世界(宝马工厂,工业博物馆、啤酒厂)

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物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仅仅四十多年,德国以什么独特的方式走上现代化道路?仅仅四十多年德国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让工业称霸世界?带着种种的疑问,探索一个答案,我和我的团队开启了德国工业之旅——宝马工厂,工业博物馆,啤酒厂。

1.莱比锡宝马工厂

7月21号我们来到了莱比锡宝马工厂总部,虽然不能拍照,但第一次近距离接近全自动化工业,很大程度上一直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

1A840

1A573

   来到一座座生产车间,跟国内很多满地棉纱布、废铁丝、甚至地面沾满油污的某些大型国企相比,这里的干净整洁成都让人惊叹。宝马并没有采用激光焊接技术,不过相对传统的焊接工艺在机器人的执行下,高效流畅,也充分保证了高质量。

宝马工厂的技术人员着重介绍了“龙门吊”,它是检修模具时用的,在厂房内,她的移动方向跟顶上的桁车垂直,而模具的移动则由桁车完成,我们很少能在汽车工厂看到如此大型的设备。我大概计算了下完成一个冲压动作,并把加工件移走的时间为3-4秒左右,这种连续的流水线冲压效率非常高,而且换模具的时间也非常短。车内部件的安装主要由人工完成,这是整个宝马工厂车间人最多的地方,不过每款车下边都是木板,他们告诉我们因为人体站在木板上工作会更加舒适;生产线的旁边的上面都有一个可以拽下的铃铛,当工人觉得太累了只需拽下铃铛就会有其他工人顶上;汽车内部的配电线等部件很重,所以每辆车附近都有辅助机器帮助工人从供货箱输送到汽车内部, 人工车间的内部无不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会在场内看见无人驾驶的小车,根据程序自动行驶,看地上的轮胎轨迹,每次行驶路线真是分毫不差,终于明白解说人员在开始开玩笑地, 但是很自信地告诉我们无人驾驶小车不会撞到你们的, 只要你们不主动撞它。

最后我们悄悄地走进宝马工厂的办公区,随便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前是宝马生产的电脑程序设计图和汽车模型,生产线就在头顶经过,看着自己的产物从头顶一个一个经过,成就感油然而生,屋顶的透明玻璃让光线进入,增加了采光的同时也更加节能,真是别致的办公环境。

直到现在,那一幅幅震撼地“机器人制造”宝马生产线还在脑海中时时回想中……

2.开姆尼茨工业博物馆

19000

这里是一座废弃的铸造厂,但也是萨克森州工业博物馆联合会所属四座博物馆中的一座——开姆尼茨工业博物馆。

这里通过精心挑选的展品,展出了的工业史以及重要人物的故事。直到1945年,萨克森州仍然是德国工业的龙头老大,而开姆尼茨也是工业生产的中心。那个时候,许多萨克森州的发明和产物畅销海外,声名远扬。

1D1BC

2840B

3.开姆尼茨啤酒厂

当提到德国,脑海中瞬间想到两个关键词:啤酒和足球。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大公颁布了《德国啤酒纯酿法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和酵母四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境内共有一千叁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30DF4

今天是大家最兴奋的一天,自从行程单里有参观啤酒厂这一项,同学们便翘首以盼。开姆尼茨的Braustolz啤酒厂离市中心不远,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壮观,但是工作人员Helga Nestler为我们介绍这座啤酒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她在这工作已有41年的时候,大家都甚是惊讶,也不由得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了丝丝敬畏之情。

制作啤酒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但要在一天之内制作成吨的啤酒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作过程中,每次需留10%做底酒,其他则装成商品。制造啤酒需要的纯净水,必须不含任何矿物质,啤酒里90%是水,10%是纯天然的啤酒花经过多次加工、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

1A065

首先是蒸麦芽。上面是麦芽,下面是水,蒸汽保持在70℃。其麦芽糖溶解后变成有甜味的混浊液体,经过滤将液体排到上方的容器,再添加啤酒花,然后会散发出啤酒的天然香味。过滤后的残渣就变成肥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容器每次可装2万升。

其次是降温。为了保证啤酒原味的纯正。再次加热然后运送到酒窖。酒窖外有一层冷却剂,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以保证啤酒的质量。最后送入冷却塔。冷却塔里只有11℃。冷却到一定程度后,机器可自动清洁、根据不同度数自动分类。五天后,啤酒取出,酵母仍留在里面。这都需要特殊的发酵器和特殊的酵母。经3-4周的时间,成品生成,再将成品送到70千米以外的一个工厂,自动识别瓶子及公司然后进行包装。我们又注意到庞大的机器设备,不算宽大的厂房内没有一个工人,全部都是自动化生产线。

几天下来脑海里充斥着都是“几乎无人工”、“自动化一体流水线”、“高效率”、“人性化”等等关键词,设身处地体验到了德国工业的不可一世。那些萦绕心中的问题:仅仅四十多年,德国以什么独特的方式走上现代化道路?仅仅四十多年德国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让工业称霸世界?”也些许有了些答案。

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讲台上决定了。”

央视播出的《大国崛起·帝国春秋 德国》曾记录:才特尔镇位于德国最北部,临近丹麦。180年前,这里是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村。今天的才特尔小学依然是小镇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在1820年讲授自然课时所使用的挂图中我们可知,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小学实验室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张课程表记录了当时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校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罚款登记簿。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这一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叁、老朋友,再相聚,一家亲(交换生,外教)

在我们计划7月16号去德国首都柏林的前几天晚上,学生把她的微信语音拿给我,“菲姐,你的好朋友,特别想你,想跟你聊两句”,我迟疑地目光看着学生们,以为又是对我的恶作剧。“yufei,how are you?I’ve heard that you have time to come to Berlin.yes? It’s really really great.I’m in Berlin, I will see you……”是Rainer Sauter-移通学院德语外教。

我们的缘分开始于第一节汉语课,虽然他已经将近70多岁了,但是还是跟德国交换生一样认真地辨识每一个拼音和声调。总是看见他背着一把小提琴穿梭在校园里,因为他相信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练习德语发音,这也是他常常跟我讨论,切磋的独特教学方法之一。

Viola Angelika Ilona Vogt,我教过的第三届德国交换生,她是一个很内向,腼腆的女生。因为学过一年的日语,对汉字非常感兴趣。

当我走下到达柏林的大巴车,看见搁补颈苍别谤和痴颈辞濒补正迎面走来并向我们一行人等热情地打招呼时,内心就像是见到亲人一样。中国有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份佳节倍思亲”,虽然我才来德国两周,但内心油然而生地觉得此情此景的形容真的不为过,我见到我的“亲人”。

Rainer是正宗的柏林人。其实早在我们到德国的时候,Rainer就开始为我们计划安排两天一宿的柏林行程。他热情地询问我们的要求;最想去哪些地方;有些地方有点儿贵,有些地方不贵但是很值得一去;最好把你们的个人信息给我,我可以帮你们预约进入议会大厦等等等等。由于团队人数众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去到每个值得去的地方,Rainer觉得有些遗憾。“当然,两天一宿怎么可能看遍所有。这次柏林之旅,了解了柏林的同时,最大的感动就是见到了你,为我安排了一切,真的万分感谢,两天下来的陪伴一定特别辛苦,回去好好休息,我们中国见!” 临别时我对Rainer和Viola说。我们相约将来我们还会在柏林见面的。

3163C

   柏林之后的德累斯顿,我教过的第四届德国交换生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与学生约好在德累斯顿见面。我们彼此拥抱,寒暄,回忆着那一学期汉语课的种种“典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讲述着我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的马上就要读研,有的已经在德国工作,而我,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准妈妈……

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最后分别时,Son的一句“明天见! ”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有些许伤感,我们再次拥抱道别,并约定如果来中国一定要联系我。

一个月的印象德国之旅已经结束,我们感受着德国所经历的大悲大喜,它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也为我们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我们领略着德国科技工业的伟大,它不仅已成为德国的标志性产业,也为我们树立了“全民教育才是国家振兴基础”的榜样;我们感动着外教和交换生为我们做的一切,它不仅见证了我校与德国朋友的友谊,更体现了中德友谊长存。


参考文献: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帝国春秋 德国》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