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社团文化艺术节】星辰拾梦旅?坚韧金牛座——农耕专场,探寻农耕民俗文化!

2017-05-23

 

【探寻篇——农耕文化在这里!】

说起农耕佳节风俗,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中秋、春节还是端午?是的,只要一提及这些传统的风俗佳节,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流露出一股暖流,传统佳节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纪念、团聚、相思的纽带!

为普及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5月20日,农耕协会以“农情印象、文化传承”为主题,在颁区远景农场组织了一场趣味十足的“包粽子、打滋粑”专场活动!同学们纷纷慕名而来,体验亲手包粽子和打滋粑的乐趣!

        

 

【体验篇——粽子糍粑在这里!】

随着一声吆喝!打糍粑的环节开始了!你可不要小瞧它,一米一粒,一杆一棍,都沾着黏郁的糍粑情,只凭力气可不行,技术还不能差!虽然打滋粑并不容易,但大家仍然积极尝试,无论男女,不论壮瘦,大家都在为能打出一份粘甜的滋粑而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轮流击打下,一团热乎乎的滋粑出炉啦!在大汗淋漓过后,每一位同学都有幸品尝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成果,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中最典型最突出的文化-付出和收获!

 

 

 

 

说起粽子,大家都很熟悉,可要论亲自动手制作,可难倒一大片人!包粽子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一开始便人气十足,大家围在一起包粽子,互相交流,你一个我一个,化身“包粽小能手”纷纷展示着各自的手艺和创意,从最初的速度大比拼到后来的形状大比拼,处处都有精彩!有同学因为不会包粽子而驻足在外围,但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放下心里的包袱,也积极主动的动手参与进来,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比拼中还有合作,大家享受的不仅仅是包粽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交流和协作的氛围!

 

 

 

 

 

 

【传承篇——文化延续在这里!】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是世界上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也是对人类利用自然谋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农耕的发展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以“包粽子”和“打滋粑”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相传,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的黏结成团、圆甜可滋,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同样是英雄情节,粽子的起源则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百姓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包粽子的民俗从此孕育而生!正是绚丽多彩的传统民俗绘出生活里一幅幅风格迥异的人文风景画!多如繁星的民俗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平凡生活有了期盼,有了希望!

 

 

&苍产蝉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体验,一份成长”,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积累,农耕协会从一百多个社团里逐步脱颖而出,与其他社团不同,农耕协会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在这里,农耕人利用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为友。新华社曾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内容:“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之梦,必然要植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沃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当代青年的理想之梦最终汇聚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梦!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势必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去追寻、去继承和发扬那些在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撰稿:于涛   摄影:付欣  韩怡晨)

(团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