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微原创】山河易改,故人难寻——《山河故人》影评

2017-06-15

    《山河故人》的预告海报让人想起了电影《黄金时代》,两部片子的宣传阵势都很大,《黄金时代》的宣传主要讲自由,口号式地呼吁“想爱就爱,想骂就骂,这是无所畏惧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通过海报和预告片,把民国范儿和自由观念建构起来,却在电影里把这些东西解构了,造成一种反差。而《山河故人》也很相像,在预告海报中标出了“自由爱”“情无畏”的宣传语,电影中的故事,却处处展现出人们情感关系间的隔阂。

    贾樟柯导演的影像世界,从《小武》的情感困惑,城市变迁大环境下的《世界》和《三峡好人》,《天注定》中呈现的暴力事件,到现代进程中将焦点对准情感的《山河故人》,电影的动人力量,依旧来自导演对时代变迁这个外部大环境的把握及人与人间情感的敏锐观察。

这部片子在1999-2014,2014-2025的时间段都做空白、略过的处理。只讲1999、2014、2025这叁年每个年份中的事。切合现下流行文化中碎片化的特征,剧本寻找到了新的叙事结构,从而将剧本区别于经典封闭式叙事的戏剧结构。意料之外,在这些年份间的大段空隙和留白中,我在电影以外的其余情感都倾注进来,甚而集中爆发。泪流不止。我的确承认,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叙事结构,把我个人的情感体验的共鸣处都一筐子揽进来,它所承担的叙事,准确地将我引至导演的表达中。为我的情绪空出了间隙,又由我亲自填满了留白。

    但就影片本身来说,还是过于形式化和空泛,不具有说服力。如果没有在观影前聆听贾导对该片的创作,较为细致、全面的交流会,让观者凭影片本身去触碰这一层表达,还是太勉强刻意了。贾导自己近一小时的阐述更为具体、准确。其自述中,依照国内实在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又提供了自己生活中的大量细节、自身的思考感悟,与影片希望达成的创作与表达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关照,带来更为容易的理解,这份共鸣也更具备说服力。

年份、主体人物、故事地点的选取

无论社会本身、还是导演自身的记忆中,1999都是一个分隔线。由1999年开始的社会巨变浪潮,公路兴建、互联网兴起、手机普及……无论在实(公路)在虚(社交网络等),都把一个人原本狭小却恒定的生存状态开拓,无数个体开始了漂泊的命运。贾导依旧将地点锁定在以汾阳为普遍性代表的“故乡”,进而与人的失根状态、漂泊的生活方式形成映衬、对比。也将自身记忆和过往生命经验,注入在选取为主体的同龄人身上。以此为基,加以想象作用来探索真实。这样的想象造就出贾氏影像第一次出现“未来”,即电影的2025部分。这个“未来”,一是在镜头中并没有充分的细节支撑起该有的未来感,而体现在屏幕上,正因为没有视觉支撑,贾导擅长的写实手法也全然无用,失去其影像固有的力量;二是在剧情上,贾导自述中考虑最后这部分过于科幻化和具备未来感,反而会喧宾夺主地抢过影片主旨。最后的呈现中,有些不尽如人意。

而片子的时间跨度较大,如2025部分的董子健和张艾嘉,年龄差让两人本来就有些不搭调,尤其放在这样特殊的关系中。情节发展上,也未有给出两人关系有如此深层情感扭结的推进。

导演所言,在上文所述选取的年份、人物、地点基础上,以想象发挥作用,却带来较为生硬、极端的格局。2025这个未来中,人与人、哪怕是亲代间的不可交流,从精神上的无法交流,外化成了语言(中文对英文)的不可交流。导演将人物置于这样的极端格局中,又引入一对显然存在巨大隔阂(年龄差、社会包容度极小的女大男小恋)的关系。

一路来选取了极具代表性或普遍性的关系,来体现时下社交关系网络中,占比重越来越大的钱到虚拟的社交网络等,人与人间情感的隔阂。最终在2025的未来做了最极端的置换和极为骇人的呈现。而现实中,我们已用自身经验填补了影片在1999-2014间留下的空白。面对影片中2025这个结果式的的展现,2014-2025这十年的空白,现实的我们尚未经历,我们如何到达2025的这一段空白,留待观众思考。

贾樟柯导演的影像中,一贯怀有的故乡乡愁,在这部影片中也有互文和重现。信手拈来的迪厅热舞、贯穿影片的热门歌曲,突如其来的“无关情节”(如《叁峡好人》中飞走的房子;本片中两次出现在街道上,抗刀行走的少年、掉落的播种飞机)放在他的系列电影中,不失为一种颇具中国文人气质的排比和对仗。只是那份最初粗糙朴实、未经修饰的音画质感,纪实性强却又不失个人特色的影像风格,到今天业已渐渐流逝了。片尾涛母子相隔重山远洋的呼唤与感应,涛做的一顿明显多出一人份的饺子,似乎都留下了希望。导演风格的变化、影像故事里变迁的山河、失散的故人,但时间之中,总蕴含无限可能。

(创意写作学院《九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