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枝头,春意渐浓,热量是春天的入场券,吃肉是青春的特权!这个春天,我们拒绝"吃草",只做快乐的肉食动物!本学期,玉棠书院常态化开展“玉棠十二风味”系列活动。这一次的“风味”从年关硬菜炸酥肉到重庆特色非遗粉蒸肉。同学们在书院导师的带领下,化身“小厨神”,在洗菜切菜备菜到起锅烧油制作中大展身手。
舌尖上的传承,手作中见真章
炸酥肉作为川渝地区的传统家常菜,历史非常悠久,从过年宴请宾客的硬菜逐渐演变成了重庆火锅、江湖菜馆的必点小吃。炸酥肉不仅是川渝人记忆中的家常味道,更代表了其粗犷豪爽的性格。在十四期“炸场吧!酥肉侠!”活动当中同学们亲手切制土猪里脊肉,用椒香面糊裹浆,在油锅翻腾间复刻金黄酥脆的童年滋味。莫辰老师现场传授“叁炸叁晾”技艺,并讲解酥肉在重庆家宴中“金条满仓”的吉祥寓意。学生们分组协作,紧盯油温翻动酥肉,经历多次的沥油与复炸,伴着咔嚓声与欢呼声,一道金黄酥脆的传统炸酥肉就制作完成了。最后,打包的酥肉作为“春日伴手礼”被同学们带回宿舍,让滚烫的烟火记忆在青春同窗之间传递。
非遗匠心演绎,五感沉浸体验
在川渝坝坝席中,粉蒸肉是“叁蒸九扣”的核心菜品,寓意丰衣足食,常用于婚宴、寿宴,象征喜庆团圆。无论是街边小馆还是家庭餐桌,粉蒸肉都是川渝人熟悉的“妈妈菜”,一碗热腾腾的粉蒸肉,饱含着家庭的柔情与温暖。在十五期活动“粉香肉韵·蒸味雅集”中,同学们洗菜切肉,亲手将土猪五花肉切成条,在腌制时,酱油、豆瓣酱、花椒等调料在同学们的手中翻飞,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逐渐入味,通过一个小时的大火蒸制,一开锅盖,飘出沁人的辛辣和鲜香,米粉吸收肉汁口感绵软又不失嚼劲。作为重庆非遗美食,粉蒸肉承载着几代人的烹饪智慧,同学们对于其制作工艺的传承是对巴渝美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从炸酥肉的热闹欢腾到粉蒸肉的温润饱满,美食不仅是生存所需,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沟通交流等多重价值。对学子而言,美食更是健康成长、学习表现和文化认知的重要支撑。玉棠书院以美食为纽带,让传统烹饪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后续“玉棠十二风味”还会陆续推出“清明菜粑粑”“豌杂面”“麻辣小龙虾”等特色美食制作体验。这里,每一口滋味都是山城文化的深情诉说,每一次动手都是对劳动技艺的致敬。这个春天,学子们将在麻辣鲜香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川渝记忆,让劳动传承与青春浪潮在书院中共鸣不息。
图:玉棠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
文:邹迪锋
玉棠书院供稿
上一条:第148期触横山青年:歌声充叠耻蹿蹿,饭卡加能量!青春就要“麦”力全开!
下一条:【鱼城书院】书院×学院×异科导师:颂钵疗愈师培训首期启动,探索校园心理健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