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由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新闻采写学院、廊桥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主办”新采大视野”系列讲座第六期在六度空间创梦空间火热开讲。来自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李韧教授,以”人物通讯与深度报道的采写密码”为主题,为近百名师生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这场讲座,旨在帮助更多有志于在新闻采写领域发展及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个集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平台,助力同学们在新闻采写领域探寻前行路径。
讲座中,李韧教授以2003年新华社“叁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系列报道为例,深度拆解人物通讯的创作逻辑。他通过《叁峡最后的纤夫》与《雷雨风》两篇经典报道,生动诠释了“新闻性、时效性、纪实性”的采写核心原则。从纤夫陈宗坤逆流拉纤的细节刻画,到民间艺术家雷雨风用木瓢传承鬼城文化的故事,李韧教授强调,人物通讯的成败在于能否捕捉人物与时代的共振——既要展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又需折射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
针对深度报道,李韧教授以1987年《中国青年报》大兴安岭火灾“叁色报道”为案例,剖析“议题重大、调查深入、逻辑严密”的采写铁律。他引用普利策的名言“照亮黑暗之地,以责任感诠释纷繁时代”,指出深度报道的本质是“预见性思维与公共价值的结合”。讲座还通过“深度之网”模型(即:事实—逻辑—议题—调查—分析—呈现),系统拆解了从选题到成稿的全流程策略。
在采访中,如何与人打交道?李韧教授提出“职业交往叁原则”:诚实、规避利益冲突、保护受访者权益。他以自身采访经历为例,强调“信任是撬动人物故事的支点”,记者需以“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姿态深入现场。此外,李韧教授还分享了社区新闻“见微知着”的实战技巧,倡导从细微处挖掘时代脉搏。
在讲座互动环节,来自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邱枫同学提出了当下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下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应如何在适应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同时,又能保证新闻的深度和质量呢?”李韧教授表示,把零散知识整理成体系后,写作时自然能甩开碎片化的困扰。所以平时需要同学们多实践、多读多写,这样才能慢慢养成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讲座结束后,来自人工智能专业的黄秋实同学分享了他的感受:“听完李韧教授的讲座后,最深的感受是‘采写不是套路,是和人打交道的手艺’。他讲叁峡纤夫那篇报道时,说到记者跟着纤夫赤脚踩河滩、听号子,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以前写人物总差点味儿——蹲点不够,细节全是‘脑补’。”
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表示,作为学院品牌活动,”新采大视野”已邀请多位学界业界大咖,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内外合作,联合各学院、书院推出系列专题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实践训练”双轨模式,重点强化学生”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融合,助力突破新闻采写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通过聆听李韧教授的精彩分享,师生们对新闻采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在践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廊桥书院还将继续联合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助力师生成长,为培育优秀新闻人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 :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 邱枫 黄秋实 廊桥书院
指导老师:罗青
供图:廊桥书院
书院部转稿
上一条:【花果书院】传承雷锋薪火 书写青春担当——“给我三分钟”公路演讲雷锋月特别主题活动(第26期)圆满落幕
下一条:【北山书院】窜世代对话千年匠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传承新范式——“了不起的匠人”2025非遗体验季活动燃爆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