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书院动态

第41期触明辨南江:00后木雕师出道,我的第一件作品上热搜!

2025-03-21

科技浪潮翻涌、文化多元交融。当黄式木雕非遗传承人的刻刀轻触木料,千年技艺与青春校园的对话已然开启。南江书院借原木建筑肌理为育人载体,以刀为媒重构育人场景——学子在与古木对话间体悟求真务实的家风家训,在雕琢纹理时磨练沉静专注的心性品格。南江书院联动綦江黄氏木雕工作室开展了“我在南江习木雕”活动,让非遗记忆在刻刀起落间化作可触摸的青春答卷,让青年学子能够在实践手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想力,触摸、锤炼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

青年手艺人的木雕初认识

雕刀与木料的初遇,始于一场匠心对话。活动筹备阶段,书院发展导师带领南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的两名学生,专程赴东溪黄氏木雕工作室拜访。"木雕就是先感性再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在堆满木料的工作台前,双方开始深入探讨,刀在木料上行走的韵律感与教育理念的碰撞声此起彼伏为后续几个月的系统学习埋下传承的种子。

用刀锋亲自触碰这五千年文明密码

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木雕鱼,到战国漆器上的云纹神兽;从唐代佛雕的庄重凝练,到明清家具上繁复的“五福捧寿”浮雕——木雕艺术始终是中国文化基因的载体。秦汉时期,木雕随葬品以简练刀法刻绘人间百态;宋代文人则将梅兰竹菊的“四君子”风骨融入木作;明清时期,东阳木雕的镂空技艺、潮州木雕的金漆装饰,更让这门手艺成为“东方巴洛克”的象征。而今,在机械雕刻盛行的时代,南江书院选择以黄式木雕为切口,让学生透过刀锋触摸历史,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刻刀也会说话?工具包里的非遗基因觉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南江木雕工坊,学员们的首课从认识“非遗木雕工具”开始:平刀削出大形,圆刀雕琢曲面,斜刀勾勒发丝;叁角刀刻出木纹肌理,蝴蝶凿镂空花瓣间隙。"从平面木材到立体雕刻,需要跨越几十种刀法转换。"黄老师穿梭在操作台间,手把手调整学员握刀姿势。选料慢察木纹走向,构思慢悟天人合一,下刀慢求力透叁分。当00后手握刻刀,他们不仅在练习“打坯-细雕-修光-打磨”的工序,更在重构“手眼心”的协作系统。木屑翻飞间,手机屏的触控逻辑悄然转化为指尖对木纹的细腻感知。黄师傅感慨道,“看到不少同学愿意沉下心来感受木雕,对它怀有这般浓厚的兴趣,我由衷的感到开心

刀锋下木头在青年手中自由生长

木疤不是瑕疵,是树木的勋章。在进阶课上,学员们开启“盲盒式创作”:有人用抽象线条将葫芦娃里的葫芦搬进现实,有人借鉴霸气的方天画戟劈出一条木雕学习之路,更有人带着自家小猫的温度刻出可爱生动的猫爪。黄老师倡导在传统平刀、圆刀技法框架内,允许题材与表达的自由跃迁。稚嫩却灵动的刀法中,分明跃动着00后对传统非遗美学的独特诠释。年轻创作者们证明:刻刀与想象力足以让传统技艺"破圈"。南江首次木雕体验课也已然进入尾声,但书院与木雕的浪漫还远未结束。

书院以习木雕为契机当古老厚重的木雕技艺踏入充满朝气的青春校园,二者交汇碰撞,绽放出的不只是件件木雕作品当年轻的手指抚摸过粗糙的纹理,此刻,木纹中的年轮正与青春轨迹重迭,非遗传承的星火,已在书院社区燃成育人炬火。青春的笔触将书写非遗传承的篇章




撰稿人:南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社区服务部

供图:南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社区服务部

南江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