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在仁者楼408教室,《幸福课》安朝东老师与《科幻与想象》胥云龙老师进行了双师授课。他们以科幻电影《太空旅客》为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心理学中的爱情理论,同时进行科幻想象的创作。
理论溯源:爱情叁成分理论
课程开始,安朝东老师通过学习通平台提问“什么是爱情?”,并从生理激素、社会现象和心理学定义等角度进行解析。他重点介绍了耶鲁大学斯腾伯格的“爱情叁成分理论”:激情、亲密和承诺。胥云龙老师随后播放电影片段,生动展示了这叁个概念。
科幻叙事:伦理困境的思辨
胥云龙老师引导学生从科幻创作角度思考电影的核心伦理困境:“如果你是吉姆,在绝望的漫长航行中被提前唤醒,你会唤醒心仪的奥罗拉吗?如果你是奥罗拉,得知真相后如何化解仇恨?剧情应如何发展?”学生们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两位老师参与其中,进行引导和观点交流。
现实映射:联系大学生恋爱观
安老师将电影情节与现实大学生恋爱现象联系起来。他指出,吉姆因极度寂寞唤醒奥罗拉,类似于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因“无聊”或“从众”而开始恋情。这提示学生反思“寂寞驱动型恋爱”的风险,健康的恋爱应建立在更深层的吸引和共同成长基础上。胥老师补充道,电影中飞船危机时两人的紧张心跳,是心理学“吊桥效应”的体现——危险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容易被误认为爱情。
能力建构:亲密关系原则与“完美之爱”
课程最后,安朝东老师回归“培养爱的能力”主题,提出建立亲密关系的四个原则:学会付出、致力于被理解而非被认可、允许建设性冲突、积极回应情感。他强调,如同电影中主角最终和解,斯腾伯格理论中的“完美之爱”(激情、亲密、承诺叁者兼备)需要在长期关系中持续学习和经营。
学生心得
两位老师给我讲解了他们各自对爱情的理解,更加全面地让我对什么是爱情有了一个了解,双师课也给我带来了很好的上课体验,互动性更强,能很好地为同学们讲解爱情观,同学与老师更好的互动,总体来说这次双师课让我有很好的体验,经过这次也让我对未来的爱情态度更加重视。
——2023级人工智能1班 曾昌盛
老师讲得非常生动,利用我们认为的爱情引出本次课题,特别新颖有趣,讲述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的思考,例如遇到那样的突发情形我会怎么做,让我仔细去揣摩了爱情的定义,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爱情有亲密,爱情有迷恋,爱情有承诺。本次课程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了爱情。
——2022级软件工程1班 廖彩艺
图文:安朝东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育】巴渝文化探秘:解码文物与触摸陶艺
下一条:【信安风采】交流互鉴促提升,共探育人新路径—信息安全学院王宁院长率队赴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