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通识课程实践育人成效,激发地方文化传承动力,5月16日下午,通识教学部历史与艺术教研室前往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组织师生开展“綦江历史与非遗文化”主题研学活动。30余名师生通过沉浸式观展、互动式体验、开放式研讨,在馆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实践之旅,为文化传承注入教育动能。
多维展陈:解码綦江文化基因
随着师生抵达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映入眼帘的馆内古香韵味的陈列风格与各类展品。展馆讲解员娓娓介绍到,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立体史书”为展陈理念,通过实物展品、多媒体长廊及沉浸式场景复原,全景式呈现綦江从巴国故地到红色沃土的文明演进。师生们将沿着“綦味乡愁—盐马古道—匠心綦技—艺术奇葩—风情苗家—古韵乡音”的参观动线,触摸綦江历史文化的独特肌理。
作为首站的“綦味乡愁”展厅,以42项美食非遗勾勒出渝黔交融的饮食版图。当讲解员提及安稳羊肉“一羊九吃”的烹饪智慧时,学生唐力感慨:“一碗米粉里藏着移民史,一块豆腐乳里凝着工匠精神。”在“盐马古道”展区,清代盐商账本、川黔盐运路线图与长征文物形成跨时空对话。师生仿佛置身背夫队伍,听着虚拟号子声穿越川黔古道。毛志远老师现场讲解:“这条古道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红色走廊——1935年中央红军曾沿此道转战綦江,留下17处革命遗迹。”这种将商贸史、交通史、革命史并置的展陈设计,凸显了綦江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独特价值。
活态传承:技艺体验中的文化认知
“匠心綦技”展厅内,呈列着20余件绳纹陶器,重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造物智慧。“艺术奇葩”展厅重点展示国家级非遗綦江版画,《永城吹打》《乡村振兴返箱有"梨"》《十二生肖兔》等代表作构成创作谱系,师生通过观摩“粉印套色”技法,感受刀刻工艺的精髓。学生马茂林感叹:“每道刻痕都在雕刻时光,版画是立体的历史。”在“风情苗家”展厅,苗绣区级传承人熊兴树捐赠的家族绣品引发关注,丝线在灯光下呈现七彩光泽,解说员补充道:“苗绣的极致精细不仅展现技艺高度,更承载着跨越百年的家族文化密码。”。省级非遗“永城吹打”展区则通过陈列的唢呐锣鼓,3顿环绕音效复原了川东婚俗中的吹打场景,乐声一起,仿佛置身锣鼓喧天的婚礼现场。
相互赋能: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成长
师生成果展区内,“非遗+文创”系列作品引发广泛关注。现场陈列的微型版画、苗绣纹样解析图、观云书院主题布包、丁山书院主题手机支架等多件展品,展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创意融合。此次研学活动通过“博物馆课堂化”创新模式,通过让文物“开口说话”、让课堂“走进展厅”,将文物展陈与教学实践结合,推动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创新”转型,为地域文化的当代传播开辟无限可能。
学生心得
走进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在馆内,学生解说员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了綦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非遗传承,从精美的农民版画到韵味悠长的特色乐器演奏,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这次实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传统乐器的展示,它们不仅造型独特,音色更是饱含乡土气息,让人仿佛能听见岁月的回响。通过现场观摩和互动体验,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匠心与坚守,也意识到年轻一代肩负的文化使命。
——2023级供应链管理2班邓丽萍
步入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部立体的地域文明史徐徐展开。学生解说员以专业视角系统讲解綦江文化脉络:从国家级非遗“綦江版画”的刀刻语言,到省级非遗“永城吹打”的声韵密码,每件展品皆为解码巴渝文化的密钥。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沉浸式文化课,让我透过器物肌理触摸到綦江从巴国故地到红色沃土的文明心跳。
——2023级电影制作1班唐力
此次非遗研学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是需要年轻一代以敬畏之心聆听历史回响,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基因。在綦江版画的刻刀起落间,我们读懂了匠人“十年磨一刃”的坚守;于苗绣的七彩丝线中,触摸到跨越百年的家族记忆密码;透过永城吹打的铿锵乐声,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共鸣。
——2023级电影制作1班汤馨叶
图文:王梓凡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高标准筑牢防灾防线?实举措护航毕业平安——5月安全稳定、意识形态工作会召开
下一条:【社团活动】2025社团文化艺术节专场|师生巧手制香薰 传统文化焕新彩——DIY手工社与教师机关第二工会携手举办端午主题咖啡香薰&艾草香囊制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