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通识课堂】城市记忆,簪花中的文化遗产:记《城市与文化遗产》课堂教学

2025-05-30

为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5月16日在9113智慧教室,单旭燕老师主讲的《城市与文化遗产》课程,在讲授“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时,通过带领同学们亲身实践簪花技艺,帮助同学们探寻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课堂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堂伊始,单旭燕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泉州为何可以申请非遗城市?”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单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从泉州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有的同学提到泉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的则从泉州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价值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同学们对泉州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单老师补充讲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海丝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从古代的船舶制造、航海技术,到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泉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繁忙的港口、琳琅满目的货物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贾云集的盛景。

以泉州簪花为例,这一传统技艺因其独特的魅力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单老师精心准备了各种簪花的材料和工具,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发箍,方便大家在发箍上进行簪花创作。单老师一边讲解,一边亲自示范簪花的步骤和技巧。她细致地展示了如何挑选花朵、搭配颜色以及固定花枝,让每一朵花都能在绽放出独特的光彩。随后,在单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成小组,开始了自己的簪花创作。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有的学生在挑选花朵时犹豫不决,便向同伴请教;有的学生在固定花枝时遇到困难,便向老师寻求帮助。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不一会儿,同学们利用发箍制作出了两个精美的簪花。有的学生将鲜花与干花巧妙搭配,制作出清新淡雅的效果;有的学生则大胆创新,将多种颜色的花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层次。为了进一步提升簪花的美感,同学们还利用腮红和高光为其添彩,让簪花在发箍上更加生动。当同学们将自己制作的簪花戴在头上时,教室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单老师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高丹同学说:“通过制作簪花,我感受到了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朵花、每一个步骤都让我对泉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高媛同学补充道:“我觉得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通过亲手制作簪花,将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延续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次课程打破传统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起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认知框架;另一方面,以簪花技艺实操为核心,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在选材、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切实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更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从纸面内化为主动探索与传承的行动力,激发了同学们对身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学生感悟:

《城市与文化遗产》课程上,在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簪花艺术搬进课堂。同学们将准备的鲜花与发箍在胶水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一样的的美好。发箍与热熔胶枪取代了传统的笄簪与蜂蜡,康乃馨和芍药等鲜花替代了泉州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花。当同学们把蓝雪花错落有致地缠绕在发箍凹槽时,后排突然传来惊呼,课程好像突然变得鲜活了起来。这次课程簪花让我更加明白了泉州文化遗产的特色之处,也更感知到了非遗的魅力。

——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4班李豪

当我们上泉州这一课时,我最向往的就是簪花,我本以为仍是倾听老师讲述泉州当地文化与历史的一次上课,老师却带着我们体验真正的簪花,深入走进簪花艺术当中,这是我为之激动的历史性一刻,因为簪花的种子早已慢慢发芽于我内心,而我却没有时间与精力将它绽放,而单老师这一次的课堂设计,深深滋养我那颗被深埋已久的种子。小白的我们,跟随着视频,一步步将鲜花铺满发箍,一圈又一圈,即使微感凌乱,但也不失美感,就这样,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完成了我们的簪花梦想,在一个小小的课堂上。我为自己的努力制作的簪花发箍感到满意,也跃跃欲试,迫切将它带入自己的发髻之中。美丽的照片,好奇之心、开心的笑容与文化的熏陶在这节课得到了交融与升华。我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收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与喜爱,一起来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郑湖东



图文:单旭燕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