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通识教学部联合横山书院綦阅工坊,组织10余名学生走进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綦味乡愁”展厅,开展第二期“读一本书,识一座城”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通识教学部王梓凡、罗茂格、冉巍叁位教师联合策划开展,作为通识课程《巴渝历史与文化》的延伸,聚焦重庆泡菜文化,通过“文化解码+技艺实践”的创新模式,带领学生了解巴渝饮食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并推动通识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跨学科联动。
文化课堂:解码千年泡菜里的巴渝密码
活动伊始,师生齐聚“綦味乡愁”展厅。通过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泡菜篇,学生们系统学习了泡菜从商周时期“菹菜”起源至明清时期成为川渝饮食文化重要符号的历史脉络。纪录片以“选材—腌制—封坛”为核心线索,生动还原了传统泡菜制作的全流程。罗茂格老师结合展厅实物展开现场教学“重庆年均湿度超80%,促使先民发明盐渍防腐技术;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又让泡菜融合了湘鄂赣等地的调味习惯。这道家常菜的演变史,正是巴渝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缩影。”
技艺比拼:两组学生的泡菜工坊
理论学习后,活动进入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泡菜制作笔碍赛。在博物馆非遗工坊内,10余名学生分为“巴渝队”与“渝黔队”,由冉巍、王梓凡、罗茂格叁位教师担任技术指导,从食材预处理到盐水调配全程示范:“蔬菜需晾晒至蔫软去生水,这样能有效防止泡菜变质;盐与水的比例要精准控制在1:5,过多的盐会让泡菜过于咸涩,过少则无法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花椒、冰糖则是提味的关键,能巧妙地平衡泡菜的口感。”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迅速掌握了泡菜制作的要点。
随后,两组学生分工明确,协同操作。巴渝队精选传统白萝卜、豆角、蒜头、仔姜、辣椒为原料,经清洗沥干、刀切改刀等工序后,严格按照“老坛风味”工艺标准,依次入坛并注入调配好的盐水,力求呈现巴渝地区传统泡菜的酸香醇厚口感;渝黔队则在巴渝队基础食材之上,创新加入小米辣,通过调整配料比例,探索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风味的“酸辣新派”复合口感。
在叁位教师的现场指导下,学生们精准完成食材预处理、盐水浓度把控等关键环节。经过1小时有序实操,6个贴有“巴渝队”“渝黔队”团队标签及制作时间的泡菜坛整齐陈列于展示台。此批泡菜将在非遗馆恒温恒湿环境下发酵7天,待后续该系列第叁期活动开坛品鉴。
育人深意: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认同
“封坛不仅是一道工序,更是对文化承诺的封存。”冉巍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此次活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博物馆转化为沉浸式教学场域,学生们通过“观、学、做”叁位一体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工匠精神,增强了对巴渝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活动尾声,昊华科技原董事长胡冬晨、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常务副校长王永周、校长助理谢银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莅临非遗馆参观。胡冬晨董事长驻足于泡菜坛前,提问:“制作泡菜的灵魂是什么?”学生代表应声作答:“去油、杀菌,守住传统工艺的核心要求。”王永周校长对此次活动给予肯定:“将巴渝文化精髓与学生动手实践结合,既让非遗技艺‘可触摸’,又让通识教育‘有温度’,这正是我校‘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生动体现。”同时寄语学生:“希望大家不仅做文化学习者,更做文明传播者,让巴渝美食走向更大舞台。”
学生心得
当我第一次参加这项活动时,因为我一个人比较紧张不知道能否顺利完成,后来组团的时候能感受到知识或技能的提升,比如学会了新工具、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通过合作突破了自我。虽然我没在过程中帮点忙但是我通过团队的视角可以学习到不少未学过的知识,所以,真的挺开心的。
——2024级工程管理6班苟鸿升
历经《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首期理论浸润,在通识教学部老师的悉心指引下,我们踏入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解锁重庆泡菜的实操篇章。从甄选水灵蔬菜,到调配秘制泡菜水,再到封坛静候时光发酵,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食材,更是绵延百年的匠心传承。当坛盖轻合的刹那,传统与现代的共鸣,化作亲手制作的成就感,在心底悄然绽放。这坛承载烟火温度的泡菜,不仅让我习得地道制作技艺,更成为叩响重庆非遗文化之门的钥匙。感谢老师们的匠心策划,愿未来继续以食为媒,在非遗美食的浩瀚星河中,打捞更多璀璨的文化珍宝。
——2024级软件工程13班罗凤雪
图文:王梓凡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育】重温古礼传承文明,趣探六礼浸润童心——记国学进小学活动第4期
下一条:【戏影建设】扣好学术规范纽扣,树正教书育人新风——戏剧影视学院全面推进“学术道德活动月”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