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能力,5月13日早上10点,通识教学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王亚娟携手《正义论》课程主讲教师张睿分别以经济学、法学为视角,围绕“科斯定理‘洗白’996?”这一话题,在9212教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本次双师授课旨在引导学生思考996工作制背后的产权逻辑与现实冲突,引发学生对法律干预、市场自由与人性尊严的深度思考。
课堂伊始,以王老师的提问拉开序幕:“若员工自愿接受996高薪,法律要不要管”?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们的热烈辩论。在观点交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走进科斯定理的理论世界:在产权清晰、交易成本为零的理想条件下,高薪购买劳动者“8小时外时间”似乎符合资源最优配置。但随即话锋一转,通过层层设问揭示现实困境:“劳动者的‘自愿'是否真实?”“当个体面对公司巨头时,议价权是否存在?”“健康损耗等外部性如何计量?”这些追问使学生意识到,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已使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完全崩塌。
张睿老师顺势引入法学视角,以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为例,剖析无约束的自由契约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健康透支、社会分化、代际贫困等。通过19世纪童工废除史为例强调:短期自由交易可能牺牲社会长期利益。童工问题曾被经济学家辩称禁止童工会让贫困家庭更惨,但法律强制废除童工后,却倒逼技术升级与教育投入的历史镜鉴,张老师阐释了法律“家长式”干预的深层逻辑——契约自由必须以实质平等为前提,生存权永远高于财产权,人性尊严不可交易。在“救小孩还是救鱼塘”的伦理困境讨论中,张老师生动诠释了权利位阶理论,强调生命权作为最高价值的不可妥协性。
课程最后聚焦零工经济这一“科斯定理测试场”。王老师以平台算法对时间产权的碎片化切割为例,揭示“科斯定理在数字时代的异化”:当技术赋能资本进行更精细的产权界定,反而可能加剧对劳动者的制度性掠夺。张老师则介绍了欧盟《数字劳工权利法案》等全球治理探索,强调法律必须为技术伦理划定边界。
本次双师授课,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996背后的资本、劳工与时间产权问题,让学生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老师强调:科斯定理虽能提升效率,但现实警告我们,没有法律制衡的产权交易,终将滑向强者对弱者的合法掠夺。996争议的本质是“效率至上”与“人的价值”的战争,法律的意义在于在“自由”与“尊严”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最后,王老师抛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实现‘24小时无休工作’,人类需要怎样的新产权规则?”
学生心得
这堂双师课从经济学与法学视角剖析了996工作制。王亚娟老师以科斯定理揭示理想市场效率,但指出现实中交易成本、议价权失衡等问题颠覆了其假设。张睿老师通过历史案例论证法律干预的必要性,强调契约自由需以实质平等为基础。课程揭示:若无法律保护,科斯定理可能沦为资本剥削的工具。对零工经济的探讨尤为深刻:当算法切割时间产权,科斯定理可能异化为数字剥削的推手。法律须为技术伦理划界,如欧盟《数字劳工权利法案》的实践所示。最后对于“24小时工作”的警示提醒我们:效率至上中必须坚守人的价值底线。这堂课表明,唯有经济学与法学协同,才能构建高效且公正的社会规则。
——2023级自动化2班 黄艳玲
参加这次《生活中的经济学》双师授课,我深受启发。两位老师从经济学和法学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了996工作制背后的复杂问题。王亚娟老师用科斯定理拆解996表面的“自愿”逻辑,让我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张睿老师则以法律视角,点明契约自由需要实质平等的支撑,让我明白法律干预的重要性。课程中童工废除史、“救小孩还是救鱼塘”等案例,生动展现了权利位阶与社会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零工经济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探讨中,我更深刻认识到,经济效率不能以牺牲人的价值为代价。这堂课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维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思考如何在效率与人性尊严间寻求平衡 。
——2023级自动化3班 徐上荣
撰稿:王亚娟
摄图:张爽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新商科】新商科教学部《数字营销背景下的消费心理》开展高管进课堂活动
下一条:【艺传动态】艺术传媒学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