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3日,第八届(2025)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大通识各单位十余名骨干教师代表参会。同时,移通通识艺术教师赵丹受邀在分论坛做主题报告分享移通美育通识教育。
专家对谈·真知灼见
会议伊始,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为本次大会致辞;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执行主席李猛作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24年度工作报告;随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甘阳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对现目前对大学通识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人文学科的定位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与讲解。
各位教育家在论坛中深刻地指出,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应当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之帆,以学科融通为探索之径,不仅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更旨在引领他们深入领悟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自我与社会的互动。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让学生们将逐渐养成深邃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与人工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主观经验。
主题发言·聚焦前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叁、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江教授在论坛中以《生长者的根》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提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的智性之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技艺的培养,它更是对于人的感性和品性的性灵之学。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审美的经验来开启人心,其核心是文化观,是对于世界的价值观。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围绕础滨时代的到来,结合传统人文学科和艺术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新审思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具身性和个人性是人文艺术的核心要义,也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提出础滨对数据、知识和信息的全方位掌控能力,或可对艺术教育发挥强大的辅助作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以《艺术教育与研究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向参会教师分享了复旦美育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动审美、综合创造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真善美的体认,核心课程从美学理论,艺术哲学、艺术史、艺木鉴赏、艺术体验等层面构筑了多层次、全链条的艺术教育;围绕通识教育,他强调其中的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开阔知识视野,认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注重可迁移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牟森教授,以《家庭编年史》课程为例,从学生产出角度出发,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家庭、家族、家乡的连接、连续、连绵,着重思考家庭变迁演化对社会进程的影响。清华大学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扬教授,从教育空间的自我营造、介入式的教学实践,思考通识课空间作为通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应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教育主体设置不同的教育空间。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凌云,认为大模型改变了知识调用的方式,础滨的供给已经成为社会基础设施,面向未来的教育,围绕知识的高级能力和素养愈发重要,需要我们训练学生提出好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学部主任李行德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与消能》为题,展开主旨演讲,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延展和增强了人驾驭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具有明显的赋能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剥夺了人文教育所必须提供的表达和思考训练。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基于《通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视角,认为通识教育为终身学习的生命价值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丰富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更好理解以成长为导向的人生观。
会议的最后,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做大会总结报告。他回顾本次大会以“艺术、人文与科学”为主题,意在唤起与会者对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教会学生善用技术,有“闲暇”时间去体验、感受人文艺术赋予人的美好意义,以完整的人的姿态去面向未来的生活。
主题分享·移通美育
12日下午,“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题论坛中,学校远景学院赵丹老师以《让美育真实发生:艺术类通识课程体验式教学创新》为题,结合移通多年美育实践探索和丰富经验,通过大量教学实例,从教学主体认知、重构课程逻辑、重构评价体系等叁个维度展开。赵老师提出当前艺术类通识课程的现实困境——所开课程难以全面覆盖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叁种类型,且学生完成2学分的要求后普遍缺乏持续修读动力。报告以所授课程为案例,系统讲述如何创新构建"理论-实践-美育浸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艺术实践活动,突破传统艺术通识课程单向传授的局限,促进艺术理论与创意表达的交互验证;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案例。她的分享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移通美育通识的深与实,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各高校教师高度认可我校通识教育,以及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方面的举措,特别是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强化学生管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工坊实践·共谋同享
除了参与主题论坛、各位教师还参与到各类实践工坊中。在书法国画类工作坊中,老师们与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王异、王开通教师进行交流,交流中提出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在笔墨丹青中培养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悟“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美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我校教师也分享了我校美育课程实践相关经验,大家一致认为,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城乡美育均衡发展”,这为我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注入了新动能,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正如赵丹老师所分享的内容:回归美育本质,让体验成为主线。
近年来,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注重通专融合,积极推进人文艺术对理工科学子的交叉跨越式浸润,以极致的完满教育、充分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战略理念引领】
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在“完整的人”的理念指引下,构建了“四位一体(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双院制(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特色课程”的育人模式,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通识视野的综合人才。
【组织机构协作】
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通识教育,成立远景学院、通识教学部、创意写作学院、科幻学院、电影评论中心、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剧本杀学院等部门,围绕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开展充分的通识教育。当前,通识教育专职教师达200余位。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学院统筹通识教育各方面工作;通识教育委员会、大通识联合督导组、通识教育学术分委员会等组织结构指导、监督、保障通识教育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通识学分驱动】
学校构建了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经济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交流表达与理性评价、社会变迁与文明对话、道德承担与价值塑造六大板块通识课程体系。以修读9门通识课,共18个学分的体量,帮助学生认识人文传统的嬗变,打开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把握社会发展与经济、科技的交叉要点,提升艺术审美情操与艺术创作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塑造健全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
【教学改革探索】
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引导下,学校大力支持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立特色化“双师授课”工作机制,以多学科师资、校内外资源联动的方式构筑精彩课堂。通识课程注重过程化管理和形成性评价,运用互动式、智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获得感。在课堂教学之外,依托学校多样化的书院空间,开展读书会、影评训练、科幻社团活动、游戏剧本创作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建立非遗传习工坊、校外通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组织各类通识课程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社会影响广泛】
结合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研究,通识教师多次受邀在通识教育会议中做主题报告;基于通识教育孵化的“通识素养大赛”“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等品牌赛事,为学生搭建了高水平的训练平台,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号召力;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积极联动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资源,承办“通识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馈,为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通识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撰稿:赵丹、郭杨、李娇、李梦瑶
摄图:郭杨、胡挽澜、吴灵霜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创意写作】从区委党校到区政府,王恒绩系列文学讲座引发炽热的情感风潮
下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召开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