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社团活动】“綦迹之境”城市生存挑战赛——构建青年多维成长的“育人范式”

2025-04-15

2025年412日至13日,由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学生会主办的第四届 “綦迹之境” 城市生存挑战赛在綦江城区与奇妙村火热开展,打造了一场青年对于城市生存、传统文化与个人成长的“沉浸式特色育人课堂”。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綦江校区36名学生在2天1夜的“极限挑战”中,面对无通讯设备、零启动资金的限制条件下,凭借团队协作与劳动教育实践,穿梭于綦江城区与奇妙村的街巷田野,以脚步丈量城市文脉,以双手触摸非遗匠心,将城市探索、非遗传承与生存教育深度融合,引发社会对新时代青年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和培养的广泛关注。

城市生存:从 “温室” 到 “市井” 的认知重塑

“当第7次求职被拒时,我们蹲在路边复盘了20分钟。”在城市生存挑战赛首日,綦江城区的大街小巷成为学子们的“生存课堂”。他们通过打临时工、街头才艺展示、使用个人专业技能等方式赚取生存经费,打破社交堡垒,突破成长困境。队员唐长爽在赛后回忆初次求职的窘迫说到,“我们刚开始在店门口徘徊了很久,互相打气才跨进了第一家店,后面不停的向奶茶店、餐馆老板推销自己,直到第8 次尝试才获得在小吃摊工作的机会。”从餐馆服务员、街头主播到约拍摄影师,6支队伍累计完成117次求职,从腼腆沟通到主动争取,在被拒绝与坚持中提升沟通技巧与抗压能力。


村落探秘:在非遗与劳作中触摸文化印记

“这是我吃过‘最有故事’的一顿饭。”扛着锄头,跟着老师傅在田间翻土,用劳作所得资金购买食材,在田间拾柴,在自行搭建的灶台生火烹制食物,从手足无措到分工有序,队员们亲历着“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满身泥土时,才真正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队员庞增强感慨。活动当天还融合綦江文化特色,队员们走进非遗传承馆,体验綦江版画雕刻、古法造纸技艺等非遗文化,通过沉浸式的非遗课堂,激励青年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共话成长在星空下聆听改变的回响

“虽然今天的夕阳不是很红,但我们聚在这里就很开心”队员王硕在星空分享晚会上的一句话,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2天1夜的挑战,大家是对手也是队友,此刻,更是朋友。“綦迹之境,我明年还来!”连续参加了两届“綦迹之境”城市生存挑战赛的队员熊福森再次表示期待下一次的“綦迹之境”,褪去白天的汗水与疲惫,队员们围坐畅谈,讲述生存挑战中的窘迫与温暖、挫败与突破,“一个人一天要挣100块钱?求职过程中一直都在被拒绝,真的感觉好难,我们团队一起打了7份工,一人挣了150块钱,我们真的做到了。”“原来‘被拒绝’才是成长最真实的课堂”。工作人员回顾活动设计初衷,以旁观者视角见证大家的成长。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火锅店店长在跟工作人员交流的时候说到,“大学生除了书本知识,更应该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认清自己的不足。他们在我们店里做服务员,虽然一开始不太熟练,但学习能力很强,很快适应。有责任心,对待客人也很热情,给我们的生意带来了不少活力。”

他们用故事串联起2天1夜的感动与蜕变,有人从社恐变得敢于表达,有人从抱怨转为主动担当,更多人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团队的力量,綦迹之境,也是多维视角下的成长之境。

成长突围冲突、协作与自我超越? 让成长真实发生

“綦迹之境” 城市生存挑战赛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落地,紧扣“五育融合”理念,即“劳动获取生存资源强化实干精神-非遗技艺传承厚植文化自信-城市建设探索深化青年担当-特殊生存环境迫使青年回归真实人际互动-突破身体运动极限提升耐力培养和坚韧精神”,持续深化 “城市+乡村”双场景育人模式,形成“生存挑战-文化体验-劳动淬炼”的教育闭环,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本次活动的负责人、校学生会指导老师曹誉莹表示:“我们用脚步串联起綦江的历史与当下,在城区感受现代商业活力,在奇妙村触摸非遗脉搏与农耕文明,这正是‘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两天前我们还依赖手机导航,现在学会用脚步和询问去认识城市。”活动期间学生人均步数30000+,完成非遗作品40余件。这些带着泥土与汗水的“成长数据”,印证着活动的育人实效:当生存挑战转化为认知升级,当文化体验内化为精神认同,当劳动实践升华为价值追求,城市生存挑战赛正在不断实现一种超脱于传统课堂的育人方式,培养青年学子真正实现从个体到社会的多维价值成长,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高钰伟

摄图:团委宣传部、校学生会

编辑:高钰伟

复审:曹誉莹

终核:曹誉莹

校学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