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地域研究】《博物馆里的中国》叁峡博物馆课程实践

2025-04-06

3月20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博物馆里的中国》课程组罗晓霞、周杨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叁峡博物馆,开展“赏国宝·读文物·识古今·增自信”课程实践活动。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沉浸式文物研读,触摸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

课程实践:从展厅到课堂的文明解码

作为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开设的全校任选课,《博物馆里的中国》以文物为载体,通过16课时的专题化教学,串联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本次实践课堂聚焦叁峡博物馆叁大核心展厅,开启了一场“行走的历史课”。

第一站: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厅

步入展厅,矗立于馆内一楼的乌杨汉阙率先吸引了师生目光。这座东汉石阙以浮雕技法刻画的“荆轲刺秦”场景,成为罗晓霞老师解读汉代社会思想的切入点。她结合考古学视角,剖析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石阙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汉代礼制与伦理观的物化表达。其纹饰中的忠义故事,映射出儒家文化对巴蜀地域的深远影响。”而在汉代石棺及壁画前,周杨老师则从艺术考古学角度,带领学生观察浮雕线条的疏密节奏与构图张力:“这些看似朴拙的雕刻,实则是‘以形写神’的美学实践,其简约风格对现代设计中的符号提炼极具启发。”

第二站:远古巴渝厅

在二楼远古巴渝展厅,一件汉代青铜鸟形樽成为焦点。罗晓霞老师以历史学视野还原其功能:“这种祭祀礼器印证了巴蜀先民‘鸟崇拜’的文化特质,其铸造工艺更折射出汉代冶金技术的巅峰成就。”周杨老师则引导学生关注樽身纹饰的抽象变形手法:“兽面纹的几何化处理,展现了古人‘观物取象’的创造力。这种将自然意象转化为装饰语言的设计思维,至今仍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第叁站:历代瓷器展厅

移步瓷器展厅,师生们穿梭于青瓷、白瓷、彩瓷的流光溢彩中。罗晓霞老师以宋代龙泉窑青瓷为例,阐释瓷器外销史背后的“文化自信”:“这些‘类玉’的瓷器曾是丝路上的‘中国名片’,其审美标准被世界追捧,正是中华文明辐射力的见证。”周杨老师则聚焦瓷器纹样的演变,启发学生思考传统纹饰的现代转译:“缠枝莲纹的连续韵律、云雷纹的秩序美感,都能为当代视觉设计提供文化基因。”

多维视角:让文物“活”在当下

实践过程中,两位教师以学科交叉的讲授方式,赋予文物多重解读维度。罗晓霞老师通过考古实证与历史叙事,引导学生挖掘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每一件器物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读懂它们,方能理解‘何以中国’。”周杨老师则通过艺术审美与设计思维的重构,强调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文物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未来创新的土壤。”

参与学生表示,这种“展厅即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2023级学生张涵在实践笔记中写道:“触摸青铜器的温度,凝视瓷器的釉色,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匠人精神’,什么是‘文化血脉’。”

今后,《博物馆里的中国》课程将持续开展馆校合作实践,通过文物与时代的对话,助力青年学子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中华文明的故事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图文:周杨、罗晓霞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