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戏影动态】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师生赴肇兴侗寨开展非遗主题写生教学

2025-04-01

2025年3月22日至28日期间,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戏剧影视学院动画专业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组成的文化调研团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开展以“非遗数字化传播与民族故事再创作”为主题的写生实践课程。本次活动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艺术创新深度融合,用青春视角为“侗乡第一寨”的文化振兴注入时代活力。在为期7天的写生课程中,师生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以“文化自信”理念为指引,深入侗寨生活肌理,以艺术创作回应民族文化的传承命题。

沉浸式文化体验:解码侗族文明密码

师生团队抵达第二日便参与了侗族篝火晚会,侗族的篝火晚会是侗族人民庆祝节日、增进感情的重要传统活动,也是他们与游客互动、传递热情的重要形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会与宾客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场面欢乐,气氛热烈。师生们现场感受了“人类非遗”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混唱魅力。在义团鼓楼前,非遗传承人陆艳玉带领学生们围坐火塘,以《蝉之歌》《布谷催春》等经典曲目展现侗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侗戏《珠郎娘美》的古朴表演形式,则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当侗族大歌的第一个音符飘出来时,我感觉自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了,原来侗族大歌空灵悠扬的吟唱是这样的感觉,传统音乐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可以如此美妙,为叙事提供了一种富有节奏的美感。”2023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廖梓君和在座的同学们分享道。

次日,师生们走进“侗品源”非遗工坊,在非遗传承人陆勇妹的指导下体验了扎染技艺。传承人展示了从板蓝根种植、蓝靛发酵到纹样设计的完整工艺链。“每一道工序都讲究天时地利,染缸需要在 25℃左右发酵,捆扎的力度会直接影响晕染效果。”她强调到,同时演示了“线缝法”、“夹扎法”等传统技艺,指导参与者完成各具特色的扎染作品。“当我第一次将布料扎紧、浸入染缸,再缓缓展开看到那些独一无二的图案时,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意宇宙。”2024级动画专业学生周浩在扎染工作坊中兴奋地说道。这次扎染体验不仅让学生们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脉搏,更为他们的数字创作注入了传统美学的活力。

深度对话:以师生为旗的品牌宣传

写生课程期间,戏剧影视学院师生凭借饱满的实践激情、专业的创作技巧、青春的精神面貌,受到了当地的多个媒体、协会团体的关注。他们也秉持着以自身形象服务学校品牌,以个人创作折射移通精神的理念,接收、出席了各类采访和座谈。过程中,各单位均对移通师生的地方文化服务意识、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表示了赞扬,也对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的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表示了高度认同。

3月24日,我校师生与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等一行文化学者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学者们为同学们讲述了口述史采集、鼓楼建筑、侗族人文等相关内容,系统梳理了侗族稻作文明、生态伦理与社区治理模式。“鼓楼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侗族‘仁义礼智信’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姚瑶老师的解读引发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思考。其中黎平作家协会主席石庆慧老师也和同学们分享了侗族的语言发展史和自己的创作经历,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来自黎平中的杨南平老师又为大家介绍了黎平的红色文化,他期待同学们可以聚焦红色文旅资源,将红军桥、黎平会议会址等历史地标融入剧本创作,通过“穿越侗寨”的叙事结构展现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带队教师李姗表示:“我们鼓励学生突破传统采风模式,用动画语言重构非遗记忆,用戏剧文本讲述红色故事,让民族文化在当代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此外,在这次写生期间,师生团队还接受了贵州政协报以及黎平县电视台的采访,受访教师张鑫淼表示,“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课程也在积极融入非遗文化。这次我们来肇兴侗寨的主要目的和课题是如何把非遗文化进行更好的数字化传播,让非遗不仅停留在村落里,还能更近一步的走进青年人的视野中。当然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上周在肇兴侗寨的考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乡村振兴项目的应用与推广,也期待我们的学生将创作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实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创新发展。”

教育创新:应用型、多融合、地方服务

写生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用作品说话”,在为期一周的写生实践中,师生团队完成摄影素材3000余张、手绘速写550幅、视频采集近20小时、人物访谈近50人、文旅短视频策划近20份,为后续返校后的数字化创作积累的素材和灵感。

此次写生是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戏剧影视学院 “艺术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依托学校平台,构建起 “课堂教学-实地采风-创作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培养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影视学院教学副院长秦琦琅表示,要强化保护传承,激活创新基因,持续开展文化遗产活化、数字文创开发等合作,让侗族故事借助数字艺术飞入千家万户。“当学生走出校园,在非遗文化的原生场域中汲取灵感,艺术创作便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自说自话。”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王芳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非遗+数字”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兼具文化责任感与技术创造力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此次肇兴侗寨写生课程,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高校教育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篝火余烬未冷,侗歌余音绕梁,青年学子用镜头、画笔写就的“新侗族故事”,正在数字时代悄然生根发芽。



撰稿:郭嘉琦

图片:李姗

(戏剧影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