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创新,数字媒体教研室于2025年3月26日在仁者楼404举办教学研讨系列活动。活动聚焦示范课展示、教学研讨、职称政策、毕业质量及教学规范五大主题,数字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
一、课程示范:数媒+思政双线融合
汪雨蝶老师以《标志设计的叁大法则》为题,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汪老师巧妙的将“中国铁路”标志设计贯穿整个课程。在知识点讲解阶段,结合转盘道具、经典标志对比、数字化教学平台互动,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分析需求定方向”、“简洁普适易辨识”、“文化独特有内涵”叁大法则,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各个课程教学环节中。课堂练习中,汪老师以四川成都世运会餐厅标志设计为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重构地域美食与文化符号,探索“家国情怀的视觉转译”。
二、研讨点评:聚焦数媒教学创新
课后,钟钰璐、陈雯、陈伊梅、何雨程、谯盈盈等几位教师展开研讨,一致认为示范课实现了“技术赋能”与“思政引领”的双向融合。钟钰璐老师指出课程节奏精准,思政目标贯穿始终;陈雯老师赞赏教资教态从容优雅,教具设计展示极大提升课堂沉浸感;陈伊梅老师特别强调学习通平台实时同步学生设计草稿,为数字创作过程性评价提供了高效工具;何雨程老师则从案例时效性切入,肯定学生从“技术执行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谯盈盈老师总结时提出,课程以“文化符号数字化转译”为纽带,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复用的教学模型。与会教师认为,该课程通过“技术工具链”与“思政逻辑链”的有机联动,既破解了专业教学中价值观融入生硬的痛点,又为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样本”。
叁、职称导向:对标行业需求
针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现状,现场进行“分类施策”:对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重点提醒材料规范性及成果佐证要点;对临近评审年限者,建议组建跨学科团队冲击省部级项目;对青年教师,制定“2年教学筑基+3年科研突破”梯度培养计划。“职称评审不是终点,而是教师成长的路标。”蔡主任强调,将建立常态化指导机制,助力教师职业发展提质增效。
四、毕业攻坚:严控作品质量
针对2025届毕业生工作,教研室明确“学术规范+就业赋能”双线攻坚策略:一方面全流程严控毕业论文质量,执行选题创新性审查和原创性核验,杜绝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实施就业精准帮扶,通过“导师-辅导员”双轨跟踪机制动态掌握学生求职需求,推荐就业机会,助力毕业生提升职场竞争力。“从课堂到职场,既要守住学术底线,更要传递育人温度。”蔡主任强调,将持续优化学业就业衔接机制,夯实全链条育人闭环。
五、教学规范:强化数字档案管理
教研室于2025年3月26日已经完成期末教学档案专项核查工作,聚焦“数值逻辑偏差、数据一致性缺失、过程性评价失真、材料规范性疏漏”四类高频问题,发现并整改试卷分析成绩占比总和未达100%、系统成绩单与试卷分析表评分规则冲突、考勤记录与成绩录入逻辑矛盾、文件未签署教师姓名等典型疏漏。蔡主任强调本次核查不仅是对规范的校准,更是对育人责任的再审视。我们要以‘零疏漏’的态度夯实每一份数据,以‘全过程’的视角护航教学质量,让档案管理从‘形式合规’迈向‘内涵提质’,为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交出满分答卷!”
本次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育人”为核心,彰显教研室“科艺融合、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兼具技术实力与文化使命的数字媒体领军人才。
图文:龚雪
数字媒体教研室供
上一条:大赛活动周 ③|何中市教授围炉夜话:AI浪潮“强势破圈”,握好数字时代的双刃剑
下一条:【社团活动】社团之声触第五周社团活动回顾&补尘辫;清单等你来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