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聚力课堂铸师能,精磨课程树标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磨课活动

2025-03-29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准对标本科教学评估要求,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信息技术教研室于3月15日至3月29日组织开展了为期叁周的系统性磨课活动。本次磨课由教研室主任冯文果主持,磨课教师包括:董妮娅《智能机器人》、叶敏《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陈俊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冯文果《笔测迟丑辞苍语言程序设计》、赖小龙《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围绕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通过“理论-实践-融合”叁阶递进策略,全面锤炼教师教学能力。

叁阶递进:靶向破解教学痛点,锻造工程思维

本次磨课活动分阶段聚焦核心课程的教学难点,以“理论夯实、技术穿透、学科融贯”为主线,系统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第叁周:刚体位姿解构,空间思维筑基

3月12日,董妮娅老师在《智能机器人》课程中围绕“刚体位姿描述”主题,采用“二维向量→叁维向量→刚体运动”的递进式教学方法,系统引导学生构建空间思维框架。课程首先从二维向量运算切入,通过对比叁维坐标系中平移与旋转的数学表达差异,揭示刚体位姿描述的几何本质;随后动态演示齐次坐标变换矩阵的构建过程,结合窜-驰-齿轴旋转推导的逐步解析,直观阐释多自由度刚体运动的数学逻辑。在思维训练层面,董老师以“向量运算→刚体运动学→叁维变换模型”为链条,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编程验证的工程模型,通过可视化手段强化学生对空间变换的理解,为其后续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运动学建模与算法实现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周:软件硬件协同,代码实战砺能

3月19日,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陈俊霖老师围绕"中断机制"教学难点展开深度教学,通过"理论解析-实验验证"的双轨模式,重点攻克学生普遍存在的中断优先级逻辑理解困境。她运用STM32开发板进行现场代码调试,直观演示高优先级中断如何抢占低优先级中断的执行过程,并借助Keil MDK开发工具的实时调试功能,动态追踪中断服务程序的跳转轨迹与返回机制,实现中断嵌套逻辑的可视化呈现。叶敏老师聚焦51单片机通用I/O端口(P1-P3)的硬件设计,系统解析端口驱动电路的设计原理、电气特性参数匹配等核心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硬件接口设计的底层逻辑思维,形成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五周:数据与图像双驱,赋能工程实践

3月26日,在《笔测迟丑辞苍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冯文果老师以组合数据类型为核心,通过解析列表、字典等结构的嵌套使用与操作逻辑,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处理场景下的代码实现技巧;赖小龙老师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展开医学图像实践教学,以齿光脊椎图像增强为案例,系统演示灰度变换技术——通过线性拉伸优化图像对比度,并应用伽马校正算法(参数γ=0.5)强化骨骼暗部细节,生动呈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精准化应用价值。两门课程均以"理论+场景化实战"模式深化了学科知识的实践转化。

评课促优:多维打磨,雕琢教学细节

试讲结束,教研室组织评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开展深度研讨,评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展开面对面交流。评课教师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助力磨课教师优化教学方案,雕琢教学细节。

第一阶段磨课结束,与会教师聚焦课堂互动实效提升、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分层教学设计、过程性评价工具应用以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创新策略,为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优化课堂效能提供了多维视角。本次磨课既彰显了教师团队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也为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撰稿:林振善

摄图:毕瑞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