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地域研究】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教师参加“2024年第八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2024-09-20

7月26日-31日,为期六天的“2024年第八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在北京通州亚太花园酒店圆满落幕。本次培训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教师、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及文创工作者共计200余人,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张姣老师作为重要参与者,全程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并收获颇丰。

培训首日,中央美术学院的乔晓光教授以《乡土感与现代性:中国剪纸的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学术讲座。乔教授从剪纸艺术的文化根源谈起,深入剖析了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挑战与创新机遇,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紧接着,李劲松老师的《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讲座,则为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开展非遗教学提供了实战经验分享。他强调,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新型社群,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8日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的《非遗与文创》讲座,更是将非遗与现代文创产业紧密结合,为学员们展示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应用与广阔前景。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打开了非遗文创的新视野。

除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外,培训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地考察活动。29日上午,学员们在苑利研究员和顾军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广彩瓷博物馆、吉兔坊兔儿爷文化体验基地、黄荣华国染馆以及张同禄景泰蓝手工作坊等地进行研学。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学员们对非遗技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作为本次培训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北京广彩瓷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爱好者、手工艺人及文化学者共襄盛举。作为展示广彩瓷艺术精髓的重要窗口,不仅收藏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广彩瓷器,还致力于传承与发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调研第一站选择在此,也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交流,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广彩瓷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其制作工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继北京广彩瓷博物馆的首站后,非遗培训班再次扬帆起航,本次将目光投向了充满童趣与民俗韵味的吉兔坊兔儿爷文化体验基地,开启了非遗探索的新篇章。

吉兔坊兔儿爷文化体验基地,作为传承与弘扬兔儿爷这一北京地区特色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不仅汇聚了众多精美的兔儿爷手工艺品,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二站的活动中,学员们首先参观了吉兔坊的展览区,被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兔儿爷深深吸引。从传统的红脸兔儿爷到现代创意设计的各种形象,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随后,学员们参与了兔儿爷制作体验课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亲手捏制兔儿爷的泥坯,描绘色彩,感受从泥土到艺术的奇妙转变。这一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兔儿爷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

随着非遗培训班的不断深入,学员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持续高涨。培训班迎来了第叁站的重要行程——探访黄荣华国染馆,一同走进中国传统染色技艺的瑰丽世界。

黄荣华国染馆,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染色技艺的殿堂级机构,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染色工艺,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与推广,让这一非遗瑰宝焕发新的生机。活动当天,黄荣华国染馆内热闹非凡,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馆内的展品区。一件件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染色织物映入眼帘,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染色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

随后,学员们参与了染色实践,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浸泡、染色流程。通过亲手操作,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染色技艺的精湛与不易,也更加珍惜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与汗水的文化瑰宝。

在非遗传承的征途上,非遗培训班再次迈出坚实步伐,此次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享有盛誉的张同禄景泰蓝手工作坊,开启了第四站的非凡之旅。

张同禄,作为中国当代景泰蓝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手工作坊不仅是景泰蓝技艺传承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华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创新思维的交汇点。此次非遗培训班选择在此调研,旨在通过深度参观与学习,让学员们领略到景泰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精湛工艺。

活动当天,张同禄景泰蓝手工作坊内气氛热烈而庄重。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工作室的每一个角落,从设计绘图到铜胎制作,从点蓝上色到抛光镀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景泰蓝作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对于美的故事,让学员们赞叹不已。

学员们有幸亲手观赏到了景泰蓝制作的环节,老师傅们进行点蓝填色、打磨等技艺,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但足以让学员们感受到景泰蓝制作的不易与匠心独运。

张同禄景泰蓝手工作坊作为非遗培训班的第四站,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与学习景泰蓝技艺的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热情与责任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学员将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为期多日的非遗传承之旅中,非遗培训班于30日迎来了外出调研最后的精彩篇章,学员们分别参观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北京798艺术园区,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理解,并亲身体验了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

上午,学员们首先踏入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文献资料,还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工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学员们在馆内流连忘返,被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午后,学员们转场至北京798艺术园区。这个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地方,不仅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也是艺术爱好者们的朝圣之地。在园区内,学员们穿梭于各个艺术空间,欣赏了众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重新诠释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通过此次参观,学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看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迸发出的无限可能。他们纷纷表示,这次非遗培训班的学习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非遗培训班的深入进行,7月31日下午,学员们迎来了培训的最后一天,并在此刻齐聚一堂,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鲁班宴”活动,以及颁发证书,为这段难忘的学习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鲁班宴”,作为对古代工匠大师鲁班的一种致敬,不仅是一场美食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活动现场,学员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和非遗元素的作品,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通过介绍,学员们不仅体验到了中华各地区非遗的博大精深,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承。

在宴会期间,学员们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在非遗培训班中的学习心得与感悟。他们讲述了自己从最初对非遗文化的陌生到如今的热爱与执着,表达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敬仰与感激之情。同时,学员们还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鲁班宴”还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作为嘉宾出席。他们不仅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和展示,还与学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也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情与决心。

随着“鲁班宴”的圆满结束,非遗培训班也正式落下了帷幕。接下来便是为学院颁发此次培训的证书以及合影留念,这段学习经历对于每一位学员来说都将是难以忘怀的,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非遗知识与技艺,更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此次培训,张姣老师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前辈。她表示,将把所学所得带回学校,积极推动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非遗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张姣

供稿单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