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创意写作】双师共振课堂,丢失的感官激发无限创意

2024-11-04

10月25日晚,行者楼103室,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非虚构工坊的讲台上,工坊导师王恒绩和电影评论中心的梁冬梅老师联手贡献了一场双师课《丢失的感官激发无限创意》,二位老师配合默契,全程充满创意火花与幽默互动。课堂主题围绕如何从日常观察和五感体验中提炼写作素材,通过生动的情境模拟、创意写作练习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带领学生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途径。

引导感官练习,激发创意表达

课堂伊始,王恒绩老师在介绍梁冬梅老师之后,突然在笔笔罢上依次贴出五篇作品,全是上届作家班非虚构工坊的学生,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刚刚发表的。巧的是,其中有叁个作者刚好“回娘家”,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发表,当场又惊又喜,很羞涩地站在讲台上,接受学弟学妹们的掌声和欢呼。王老师挨个地讲着这些作品的创作及修改过程,激发了台下同学们强烈的创作欲望。王老师说,希望在本学期,能看到新一届同学作品发表,对此他充满信心。

今晚的双师课叫《丢失的感官激发无限创意》,王老师说,同学们一定要丢掉中学时代的作文思维,那是应试教育,只能应对中考和高考,但创意写作却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可以养家糊口的,也可以扬名立万的,甚至写作是没有退休机制的。王老师开玩笑说道。对此,梁冬梅老师深表赞同,两位老师一同开启了今晚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大幕。

梁老师以一项别出心裁的练习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写出叁个不同的场景,每句话突出一种感官体验,不需要考虑深刻的主题或复杂的逻辑,而是专注于描述最原始的直觉。学生们的思绪随之放飞,一位同学写道:“穿着墨红色上衣的女子站在门前,雪花落在手上融化,厕所中传来让人不适的气味直冲脑门。”简短的叁句话将画面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王老师微笑着追问:“大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诡异”,有的觉得“安静中透着一丝寒意”,甚至有人开玩笑称“仿佛是惊悚片的开场。”这种简洁、直观的表达,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文字的画面感,也体会到创作的自由。

接着,梁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将各自描述的关键词进行组合,鼓励大家用新的词语构建完整的场景。这样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组合与想象中实现语言的灵活转化。王老师则时不时举例一个小场景,引导学生挖掘内心的直觉,使他们意识到,写作不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循,更是自由的表达。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们兴奋地举手发言,每位同学都沉浸在对文字与画面交织的探索之中。

用心观察练习,深入细节描写

在课堂的中段,王老师出题,对于莫泊桑的老师是如何训练莫泊桑观察并写作的片段。老师让莫泊桑去观察一个雕塑,结果第一次,莫泊桑说那个雕塑是个老妇人。老师让他再去。第二次说那个老妇人很脏,头发像鸡窝。老师依然不满意。第叁次,莫泊桑说,“我看到了,那个老妇人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脸上的。”老师这才放过了莫泊桑。同学们深有所悟。

王老师说,这就是作家的观察,一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二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梁老师接过王老师的讲述,围绕“文学观察力”展开深度解析。她通过莫泊桑的经典故事为例,指出作家需以独特视角观察世界,捕捉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处。梁老师说:“这样吧,同学们以我为模特儿,描写我,看看你们能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就来了,全班20双眼睛盯着梁老师,梁老师有些害羞,脸色绯红。马上有同学说“梁老师肤色偏黑”,梁老师反应迅速,“威胁”道:“哪位同学说的,你已经挂科了。”全班同学大笑。班长石慧说:“梁老师面容姣好,肤白,特别知性,经过我身边时,女人特有的芬芳扑鼻而来。”梁老师开心坏了,说“这才是最正常的描述,大家学到了没有”。玩笑过后,大家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给梁老师画像,体现了“五感”的完满融合性,展现出来的文字别有一番文学味道。

两位老师又设定了一个情境模拟练习,让学生们分组扮演情侣角色,以乌克兰战争为背景,通过离别对话传达情感。画面上,女友哭红了眼,旁边是坦克和大炮及一群战友,而旁边则是这一对送别的恋人。老师要求即兴创作一段临别对话,要求男女搭配,一位男生扮演即将上战场的士兵,另一位女生则扮演送别的恋人。首先上场的是石慧和熊子懿,石慧很入戏,真哭,同学们很惊讶,各自的表情凝重起来。两名学生的深情对话,将同学们带入到离别时刻的沉重情绪中。接着又有两对学生上场表演,一名学生饰演士兵对恋人说道:“即使我不能回来,请为我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爱你的人。”另一位学生则饰演恋人,以充满柔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恋人的不舍。对话中的真情流露不仅让台下的同学感动,也让他们体会到如何通过情境模拟更好地掌控语言情感的传达。

叁组同学表演完后,王老师亲自演绎了一段临别对话,将妻子对丈夫的鼓励,演得悲壮而动情,很有感染力。梁老师在点评时强调,在创作情感对话时,文学表达的力量在于细腻真实的细节,而不是过度的语言渲染。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培养对细节的敏锐度,这样才能在写作时触发读者共鸣。

观摩吸收融合,拓展视野个性

课程的最后,梁老师通过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分析,为学生拓展了写作视野。她以电影《杀手不太冷》的主人公为例,讲解了人物设定中的反差美,强调角色独特性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们了解到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应用到写作中,借助人物的特质塑造更丰富的角色。她鼓励大家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借鉴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反复练习积累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当王老师声情并茂地演绎余光中的《乡愁》时,梁老师一边鼓掌一边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就是在台湾读的大学,还现场聆听过余先生的演讲。余光中先生对于乡愁的细腻表达,让每一句文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故乡的记忆,诗词仅仅88个字,展示了超高的文学情商,仿佛什么也没说,又什么都说了。梁老师的解读令同学们认识到如何在创作中赋予文字更多的情感厚度。

课堂尾声,王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当日所学的观察和写作技巧,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持续关注身边的事物,将每一瞬间的感知转化为创作的灵感。赵博凯同学说,双师教学不仅让他们收获了写作技巧,更让他们明白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与敏锐的观察力。王老师的细致引导和梁老师的幽默互动,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创作的深层兴趣,让文学创作不再只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


撰稿:王恒绩

摄影:白梦生 郭梅 何一鸣 邓雅文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