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通识教学部教师周男邀请数理教学部教师宋美伦,在《正义论》的课堂上开展了一次跨学科的双师授课。本次双师活动将政治哲学与数学模型巧妙结合,以“政府可以做什么?”为主题,带领同学们以全新视角剖析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边界,最终期待激发学生们对政府角色、政策制定及其合理性展开深度思考。
课程伊始,周男老师以“最低工资制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通过展示重庆和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周男老师向学生提出疑问:最低工资是如何制定的?宋美伦老师随即带来数学视角的精彩解读,运用“恩格尔系数法”解析了最低工资背后的经济学与数学依据。这个方法通过分析生活成本和收入数据,揭示了最低工资标准的计算方法和依据。当学生们看到严谨的数学公式如何为政策提供支撑时,不禁感叹——原来数学也能帮助政府实现公正与合理的决策。
在探讨政府干预的正当性时,周男老师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首先回顾了自由放任的经典理论,分析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工业革命时期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然而,随着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市场失灵的局限性暴露无遗,罗斯福新政因此应运而生,成为对自由放任理论的深刻挑战。宋美伦老师则通过数学模型,生动解析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展示了政府如何通过干预有效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就业与社会正义,使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数据、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程最后,周男老师将视角带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提问:“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在学生们讨论“政府是一群人、一个机构,还是社会的象征?”的过程中,宋美伦老师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最低工资可能带来的就业压力,揭示出政策实施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成本,提醒大家在追求“合理干预”时也要谨慎思考其边界。数据与思辨的结合,让学生们认识到,政府干预既有必要也有风险,如何把握“理性”是一个永恒的考验。
这次课堂教学以“数解政道”的新颖方式,将数学方法引入政治哲学课堂,使学生们在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实际的政策操作之间建立起桥梁。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政府干预、自由放任等概念的理解,更看到了数据和模型如何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次双师课堂为今后通识课程的多学科创新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图文:周男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新商科】打造更健康的中国可乐——“珍爱杯”高管进课堂之天府可乐(重庆)饮品有限公司
下一条: 【信安竞赛】培养网安精英,启航未来——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古剑山”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攻防大赛校赛颁奖典礼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