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一直以来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书院作为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场域和赋能化的成长平台,开展技艺教学、组织艺术创作、推进校地共建等活动,能让大学生在书院里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非遗在书院:我在古剑学茶艺
綦山奇茗茶艺,于2023年9月入选重庆市綦江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徐露在传承祖传茶艺的基础上,结合綦江实际,充分利用綦江老茶树资源,推陈出新,创新煮茶、泡茶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綦江徐氏茶艺”新技术。
自2024年4月举办“谷雨辞春·与君共聚四月天”师生集体生日会时,古剑书院与綦山奇茗茶艺非遗传承人徐露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开始探寻茶文化在高校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在书院与綦山奇茗茶艺项目的融合推进中,主要从叁个方向实现协同育人:一是阵地实践,古剑书院于2024年11月与重庆市荼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大学生茶艺美学文化育人基地,并搭建荼扬茶艺工坊,实现课程的持续性、专业性和普适性,为茶艺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活动实践,主要为校内的专业知识课程的集中式教学和校外的茶山采茶户外实践两部分。目前工坊正式运营5个月,已开展谷雨采茶记、小雪茶话会等相关活动共计6次,覆盖学生近千名。叁是品牌赛事实践,在阵地搭建完毕后,古剑书院尝试性地将綦山奇茗品牌与相关赛事进行结合,经与徐露老师进行探讨,由书院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以“綦山奇茗”为品牌核心参加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目前产出相关包装设计二十四节气系列、赛博朋克系列等,相关滨笔形象设计“雾都兜兜”以及衍生的相关文创周边,且正在不断优化品牌策划,冲击校赛决赛。
非遗在书院:我在玉棠育匠心
在这里,匠心精神被赋予了生动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完美的不懈努力。为了让更多学子深刻体会这种精神,玉棠书院以专注力培养为导向,成立了精工匠心工坊,并精心打造了“我在玉棠育匠心”系列活动。本学年,工坊以竹篾编织为主题,特别邀请了拥有30余年竹篾编制经验的老手艺人鹿远珍老师,开展4场竹篾编织授课,培养近50余名热爱竹编的同学,产出20余件类型丰富的学生作品。
从选篾的精细挑选,到处理技巧的严谨学习,再到编织基础的扎实掌握,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的温度。学子们亲手编织花灯,将竹条巧妙地编织、拼接,缝布成型,让每一盏花灯都承载着他们对技艺的尊重与热爱。他们还尝试竹筒烟花编织,让竹条在筒上绽放出无限创意。通过这些活动,玉棠书院不仅培养了学子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在书院:我在瀛溪制手作
瀛溪书院以“前瞻力”为育人方向,以科幻艺术工作坊为载体,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通过“科幻+版画”“科幻+蜡染”等独特形式,将传统技艺与未来想象相结合,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隔阂,吸引青年关注非遗。
学生们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实践性的艺术探索、互动性的装置艺术,深入了解了蜡染、版画作为艺术媒介的价值及其制作技巧,创作出百余幅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通过科幻的视角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当代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全新共生关系。
非遗在书院:我在横山研陶瓷
为培养和挖掘优秀的陶艺创意人才,让广大青年学生在陶艺创意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全面提升陶瓷艺术塑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横山书院自2022年建院以来,以横山国瓷研学录系列活动和横山国瓷研学工坊为载体,通过搭建陶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陶艺文化空间、链接名陶名家进书院等形式,为书院培养创意制陶人才。
目前,该项目已成功链接了巴古陶、荣昌陶、现代陶等多个陶艺领域10余位专业陶艺大师,开展了20余场学陶制陶活动,覆盖了上千名书院学子,孵化了超200件创意十足的陶艺作品,培养了近60名专业制陶学者。
非遗在书院:我在南江习木雕
南江书院以其独特的原木风建筑结构为背景,以木为媒,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为了延续书院质朴温润的空间气质,拓展非遗在书院的建设理念,并让木雕技艺与建筑美学共谱新章,书院特别打造了木雕体验课活动。
东溪黄氏木雕,如同一颗不灭的星辰,闪耀着世代匠人淬炼的智慧锋芒。这门古老技艺从初代匠心的萌蘖,到二代传人黄少武、叁代传人黄先华两代宗师的精研传承,再到第四代传人黄小波手中,正以青春的姿态焕发新生。南江书院有幸邀请到东溪黄氏木雕第四代传人黄小波,他是黄先华的嫡传弟子。黄小波将带领大家走进木雕艺术的奇妙殿堂,领略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木雕技艺,更能深刻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非遗在书院:我在綦河刻版画
綦河书院以“故事力”为导向,依托巴渝文化工作室为载体,开启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2023年3月,巴渝文化工作室首次推出了綦江农民版画黑白木刻课程,将这份源自乡土、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技术引入了綦河书院,让移通青年学子得以近距离领略版画的独特魅力。
綦江农民版画,作为地方特色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版画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黑白木刻课程工坊的开设,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技艺的平台,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巴渝文化精髓的宝贵机会。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对版画的学习,从版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到制作技巧,逐步揭开了版画艺术的神秘面纱。他们的作品尽管出自青涩之手,却饱含深情与创意,将綦江农民版画的精髓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非遗在书院:我在观云传技艺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非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民族智慧与艺术精髓。书画艺术则是中华国粹美学的核心载体,一纸墨香勾勒千年文脉。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子艺术素养,观云书院立足“传承力”,精心打造了“了不起的非遗”系列活动以及“妙笔丹青绘古今”书画体验课系列活动。
在“了不起的非遗”活动中,观云书院聚焦传统手工艺体验,带领学子从技艺研习中触摸文化脉络,从创作中体悟文化内涵。目前,已开展蟳埔簪花、漆扇、剪纸等系列非遗制作活动,覆盖师生近千人。学子们亲手制作专属非遗作品,感受指尖流淌的千年技艺。
“妙笔丹青绘古今”书画体验课系列活动则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计,为青年学子搭建书法艺术研习平台。活动特邀綦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楠琦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联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成立书法工坊,开设课程涵盖书法与国画两大板块。截至目前,已有800余名学子积极参与。
书院肩负着文化传承与育人的重要使命。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与民族精神,其中的工匠精神与专注力等品质,为学生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助力。书院通过引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与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激活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力量,使其在书院的滋养下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才。
书院部供稿
上一条:移通第一人!我校学子代表重庆参加全运会群众比赛定向项目
下一条:植树节·用2081颗种子共绘书院“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