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0月22日星期二下午,彭浩老师带领綦江非遗馆的学生助理,踏入了綦江区石壕镇,揭开了石壕杨戏的神秘面纱。此次参观不仅让我们对石壕杨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是见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非遗捐赠。
石壕杨戏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兴科和区级非遗传承人李学超、徐应高、罗德全。
据重庆市级非遗石壕杨戏的传承人徐兴科先生向我们介绍的情况可知,石壕杨戏是清朝咸丰年间由贵州引入綦江的,以巫祭傩仪活动为内容,以驱鬼逐疫、祈求平安为目的的戏曲形式。为什么杨戏叫“杨”呢?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了。相传二郎神杨戬当年还是放牛娃的时侯,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扮演这个,我扮演那个,后来逐渐戴上面具,穿上相应角色的服装,于是就演变成了杨戏。不仅如此,石壕镇皂泥村杨戏的主要角色川主杨戬、勾销判子、掌簿判官、大口仙师等都为杨姓,所以叫“ 杨戏” 。
石壕杨戏的唱词主要以《封神榜》《叁国演义》等故事为主,赞扬忠、义、孝、仁的思想,动作表演的同时伴有帮腔和独自,独自全用地方土俗方言,多即兴创作,灵活多变中不失风趣幽默。
重庆市级非遗石壕杨戏的传承人徐兴科先生为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綦江非遗馆捐赠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道具。徐兴科先生深切的希望,通过这次捐赠,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杨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綦江的石壕杨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这一捐赠,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其深邃的内涵与魅力。
撰稿:尤龙雨
图片:王邦艺
上一条:【大咖阅读】拥抱梦想,成就实践——记实训中心联合重点实验室十月《梦想与实践》学习分享会
下一条:【图书馆】书谜剧解,启迪新思维——记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学院2024级新生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