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通识教学部《科幻与想象力》课程主讲教师胥云龙邀请历史教师王梓凡,在行者楼407教室围绕“或然历史”这一主题开展双师课堂,带领学生开启一段独特的历史探索之旅,激发着学生们对历史类文本创作的全新思考。
趣味提问 引导思考历史定义
课程伊始,胥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展开互动。在讲解“历史是什么”这一基础问题时,胥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参与。首先,他邀请叁位同学依次说出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事,并重述前一位同学的故事;其次,胥老师又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件百年前历史事件的成因与经过。通过对他人时间的复述,让学生们以对历史形成更直观的感受。
聚焦工业革命 剖析背景原因
接着,课程聚焦到英国工业革命。胥老师提供阅读材料《英国工业革命》,引导学生探讨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在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总结出重商主义、科学基础、资本积累、技术改造热潮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带领学生梳理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背景,使学生们对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王老师首先展示了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的相关内容,指出这不仅是一次汇聚了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科技成果的盛会,还凸显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优势。王老师借此提出设问:为什么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在英国展开?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王老师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商人,投资工场需考虑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同学们纷纷指出需要考虑制度保障、资金、劳动力、资源和原料、技术知识、市场等诸多因素。
启发思考或然性 探讨因果关系
随后,在同学们对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后,胥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强调如果剔除掉某件历史的必然性原因,就会出现或然性的可能。胥老师指出,或然历史是基于“what if……”原则和多重宇宙设定下对历史的文学性构想,而在或然历史作品中,不同事件的发展出现了细节上的偏差,最终会使得世界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胥老师对英国工业革命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阻止哪些事情发生,会导致英国无法出现工业革命?会导致英国延缓出现工业革命?哪些事情又容易被阻止呢?这些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深入思考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大门。
布置创意作业 激发学生创作
课程最后,胥老师布置了一项极具创造性的作业,学生们需要分组进行故事创作,设计出或然世界的历史发展走向,例如荆轲成功了、秦二世是扶苏、清末没有闭关锁国、郑成功发现了美洲大陆等有趣的设定。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此次双师授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历史知识与创新思维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果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历史+科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在丰富他们历史文化素养的同时,打破了对历史的常规认知,基于“what if……”的大胆设想,鼓励他们去探寻那些在多重宇宙设定下可能存在的不同历史走向,去挖掘历史背后隐藏的更多可能性。
图/文:王梓凡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育】 货币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读书会第一期
下一条:【学院动态】倾听心声,共促发展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开展2024-2025学年第1学期期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