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师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认知提升,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于3月18日下午在4201举办“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大咖阅读分享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此次分享会。
从自律到自我超越:教师的专业成长启示
活动伊始,赵凤龙老师以“自律:教育者的必修课”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援引书中“人生苦难重重,但自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的观点,结合教师职业特点,提出“教育者的自律不仅是时间管理,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教师常面临职业倦怠与多重压力,而通过“延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等自律原则,能帮助教师跳出焦虑,专注于教育的长期价值。赵老师特别强调:“真正的自律不是自我束缚,而是通过主动选择与坚持,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爱的本质:师生关系中的边界与成长
张玲副教授则聚焦书中“爱”的主题,探讨了师生关系中的边界感与教育智慧。她引用书中“真爱是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而非依赖与控制”的观点,结合心理学案例,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常见的“过度保护”或“情感忽视”现象。张老师分享道:“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建立在尊重其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例如,在指导学生时,我们需克制‘替代解决问题’的冲动,转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心智成熟:在放弃与坚持中寻找教育真谛
曾友渝老师从哲学视角切入,围绕“放弃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她以书中“人生是一场不断放弃旧我、迎接新生的旅程”为引,结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困惑,提出“教育者需在‘经验依赖’与‘创新突破’间找到平衡”。真正的成长需要放弃对‘绝对正确’的执念,接纳教育的不确定性。”她呼吁青年教师以开放心态面对挑战,将“自我怀疑”转化为“自我反思”的动力。
互动与共鸣:共探心智成长之路
在自由交流环节,叁位教师与现场其他教师展开热烈讨论。对于“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实践‘延迟满足’?”张玲副教授建议从“微习惯”入手,例如每天专注阅读30分钟,逐步培养内在秩序感。刘福容老师则就“如何处理与学生的情感边界”提出疑问,俸世洲老师答道:“明确角色定位是关键,教师的关怀应止步于专业引导,而非介入私人生活。”活动尾声,张主任以书中名言“我们终将遇见自己的心智成熟”作结,呼吁老师们以阅读为镜,持续探索自我与教育的深层联结。
构建书香校园,赋能教育未来
本次读书会不仅是对一本心理学经典的深度解读,更是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认真推行大咖阅读建设的重要实践。张主任在总结中提到:“教师的精神成长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以阅读为纽带,促进教师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曾言:“勇气是面对困难时依然选择成长。”此次分享会通过叁位教师的多元视角,生动诠释了书中“自律、爱与成长”的核心命题,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也为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实践启示。
图文:俸世洲、赵凤龙
(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供稿)
上一条:【国际商科】“贵翱翱顿”——大鱼海谈工作室第叁十一期英语角顺利开展
下一条:【学院动态】编织艺术梦,探索未来路——智能工程学院执行器艺术团与艺术教育中心举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