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学生研究员在彭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合川区双槐镇宏新村,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华清老师了解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槐善书”的说唱内容、声腔、伴奏以及表演形式与场合,并现场学习打莲萧、打快板等表演艺术。
善书是一种单人说唱、众人帮腔的民间艺术。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的民间文学,不像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说唱艺术。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叁人或多人进行的表演活动。其表演形式主要有“说”“唱”“帮腔”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内容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有问有答,有说有唱。故而有人以“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后,受外来文化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已经不再浓烈,我国对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面临失传的境地。
双槐善书的传承人黄华清老师现已有七十八岁的高龄,但身体依然十分硬朗,且十分健谈。他居住在距离双槐镇中心仅有4公里的宏新村四社,那里土地平旷,紧靠渠江,水陆交通便利,再加上双槐镇周围还有闻名的宗教圣地,比如华莹山光明寺,渠、涞滩二佛寺,周边的大小寺庙不计其数,其香火十分鼎盛,善书正是在这样充满宗教文化的地方被孕育出来的。
老先生乐此不疲地向学生们讲述对于他与善书的故事,在兴致起后,甚至现编现唱善书文。他作为非遗传承人正是因为有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才使得善书文化被发扬被大众所接受。
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黄老师不但嘴巴能唱,且手还能舞,在现场,还教起了同学们打莲萧。同学们单手拿一根竹竿舞动,竹竿上的铃铛叮叮作响,几个动作、队形之间的变换,让简单的莲萧变得生动有趣。一行几人围着黄老师,学着打莲萧,口中数着一、二、叁……简单的动作,叮叮响的铃铛,一下子就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拉近了我们与黄老师的距离,仿佛忘年之交一般,在快板时,我们更是将现在流行的说唱与快板结合,感觉自己瞬间走在时尚的最前端了。
打莲萧不仅适用于表演场合,还可以在茶于饭后作为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形式。在学习打莲萧之后,黄老师还带着学生们打起了快板,轻快的节奏,配上善书的说唱,别具一番风味。
现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时代的革新、技艺的繁复以及其他的问题而面临失传的危机,除了需要国家的重视之外,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传统的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教研活动】数理教学开展新进教师教学公开课活动
下一条:【校队新闻】燃放激情 赛出风采——记校铁人三项队长寿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