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星期天,不知不觉中到北伊利诺伊大学(NIU)就一个星期了。 跟他们零距离接触,体验他们的生活。我们去的这家的女主人叫Candy,一位西班牙语老师,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女儿大的14岁,小的10岁,儿子12岁。因为自己是老师也是一位妈妈,所以就特别关注美国的家庭教育,在Candy家一天的生活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家庭教育的契机。
(图一 : 我与 Candy 的家人)
在与颁补苍诲测的交流中发现中美两国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强烈的反差让我深为震撼。
一、中国父母把孩子当“物”,美国父母把孩子当“人”
颁补苍诲测告诉我们“她们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里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美国父母这时候一般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确实中午在教堂吃饭时,颁补苍诲测不像中国妈妈那样不停地告诉孩子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吃饭时孩子自己的事情。
颁补苍诲测谈到美国父母给小婴儿换尿布的情景。给婴儿换尿布的时候妈妈会轻声地告诉孩子:宝贝,我要给你换尿布了,可能你会有些凉呵,没关系,马上就好。我们中国父母会觉得,小婴孩能听懂啥呀。可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都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一出生就会得到平等地对待。”
(图二:我与女主人颁补苍诲测)
在美国,几个月大的婴儿只要能抱住奶瓶,就会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到了一岁左右,给孩子系个大饭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坐在特制的坐椅上,用手抓着吃,即便小孩把食物抹得到处都是。颁补苍诲测家的儿子还只有3岁半的时候,饿了就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酱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二女儿凯莉9岁时就能自己做早餐。然而在中国,小孩小时候都是大人追着喂饭。许多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害怕孩子饿坏身体,吃饭时不停地给孩子喂餐,结果反倒使得孩子消化不良。
中国孩子摔跤的时候会赶紧把他扶起来,而美国父母很少这样,即便是两岁的小孩摔倒了,妈妈可能只是看一眼,该干嘛干嘛。我们的教育方式其实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错,都怨别人,是别人的责任。在美国父母看来,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责任。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二、面对孩子犯错,两国父母的惩罚方式不一样
小孩都会犯错,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要么视而不见,格外包容;要么坚信黄金棍子出好人,不打不成器。认为孩子犯了错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确合理且立竿见影的办法。
Candy说“在美国,别说老师打学生,家里的父母也几乎不会打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父母都不能打孩子,美国法律规定打孩子属于虐待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孩子犯了错,美国许多父母往往采用” “time out”。“这个词,用中文很难直接翻译,或许可以译成‘隔离反省’,即让犯错的小孩单独待在某个地方。譬如教室的某个角落,或者家里单独的房间,以此来作为对孩子犯错的惩罚。反省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这一方式虽然发生效用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总体上都还效果不错。譬如家的两个女儿用这个方法很管用,用在儿子身上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依然能发现孩子的变化。
Candy讲她儿子3岁时她第一次尝试这个方法,出“招”前,她反复跟孩子解释什么是“time out”,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一开始他瞪着小眼睛冷静地看着妈妈,没哭也没闹,妈妈一看没有什么大问题,然后就回到厨房做饭。炒好一个菜后,妈妈再返身回去查看,一开门,看到的景象,让她的血压一下子蹿升上来。
“儿子坐在地上,身上、脸上、手上,到处抹着黑乎乎的巧克力,嘴里还大嚼着。看到妈妈进来,冲着妈妈惬意地笑着,一溜褐色的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因为他喜欢吃巧克力,妈妈把家里的巧克力都藏在了卧室。这下可好了,趁没人,他翻出来大吃特吃。这哪里是在受惩罚,分明是开洋荤呀!”
第二次,妈妈狠心地把Jack关进厕所。刚一转身,就听见里边“哗—哗”的冲水声,过一会儿,又是“哗哗哗”的水声。这小子在厕所里玩起水了。妈妈打开门,发现Jack嬉皮笑脸地,好快活的样儿,“time out”无效。
第三次终于开始有了效果。这回犯错后,把Jack放进封闭阳台。阳台有落地门和屋里连着,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内人在干什么。于是妈妈就和小孩的姐姐在屋里又说又笑地吃东西,小家伙趴在门上看着,两只小手使劲拍门上的玻璃,嘴里喊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看不下去,说:妈妈,让他进来吧!妈妈说再等等呗,这才一分钟呢。”又过了两分钟,小脸憋得通红的Jack才被放进来,扑到妈妈身上抽噎不已,妈妈狠狠地将他教育了一番,希望这次能够生效。后来,只要Jack一调皮,我指指阳台,说一句“Time out”,他马上就老实了。
叁、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并且家长还充当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要求孩子每周做2次义工。但对孩子学琴、学画、学舞蹈,美国家长却不做要求,全凭孩子自愿。中国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习,所有家务父母包揽,更谈不上让孩子做义工了。如没有加分评优,连班干部也不愿意让孩子担任。但对孩子学琴、学画、学舞蹈却从不放松,甚至是强迫,周末全天候陪同。
四.“契约”式管理
颁补苍诲测讲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契约。父母在家中会制定一些家规,要求孩子严格去遵守。父母会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以便孩子们能更好地执行。比如针对小学生,会有一些对于孩子每天日程安排的规则,包括写作业、玩游戏时间、睡眠时间等。如果孩子违背规则,就要有相应的惩罚。颁补苍诲测提到在美国一个很严重的现象——许多孩子沉溺于玩游戏、打电话,导致他们熬夜、睡眠不足。因此,家规中会对看电视或打电话的时间有详细约定。比如颁补苍诲测的女儿上十年级时,因屡次违约,凌晨一点多还在玩手机、打电话,最后这位我就拿走了手机。 不要让孩子猜测、不要留下退路,家长言出必行,让孩子们知晓后果,就不会出现屡教不改、无法沟通的情况。
美国家长也很重视孩子与社会的融入。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庭中会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任务。同时,通过让孩子参与各种俱乐部的活动、社团活动,增强孩子与他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这种沟通合作之中,孩子们既学到了技能,也增强了公民意识。孩子们也能参加很多公益机构,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回馈社会。
( 图三: Candy的家)
为期半个月的交流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期间感受到的美国家庭教育使我震撼,促我反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孩子就是祖国的春天,是太阳升起前的晨曦。世界是我们的,同时也是他们的,但他们是最终的主宰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取决于人才,而人才得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似乎应该做点什么了。
&苍产蝉辫;(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电影对于一切,电影为了一切。——第六届校园电影周2017?贵滨搁厂罢青年电影展
下一条:【完满教育】梦想之心,卓越之行——记完满教育第六期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特色班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