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非遗传习】北山论道:共话非遗传承与发展

2017-11-17

为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11月1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与合川八位市级非遗传承人相聚移通学院北山书院非遗传习基地,围绕“当下传统技艺传承的方式及困境”“传统技艺如何走进青年群体”“传统技艺的振兴及创新发展之路”叁个议题展开讨论。

1D5EC

 

苦与泪:非遗传承困境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实用性日渐消失,建立在生存基础之上的各种手艺失去了价值,正如叁江号子传承人唐祥林讲述的,“叁江号子,是那时候推桡拉纤的船工在过急流、险滩或涡流时吼出的一声声号子,喊号子的人就相当于监工,凝聚大家的力量,而如今江河运输已全部改成机动船,再没有拉纤、推桡的木船运输,现在喊号子再也没有那样的环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它所产生的环境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一旦离开了水,失去了存活的基础。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迁,使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逝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许多传承变得异常困难,无奈地走向衰落。

对于传承人来讲,曾经学艺是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生存是基础,加上个人的爱好,在实践中不断专研发展。但由于社会环境恶劣,艺人之间存在竞争,很多技艺师傅是不愿外传的,合川峡砚传承人易宗成深有感悟,“学艺的时候,同行都是不愿意将手艺进行学习交流的,那是作为一种秘密,曾经到一位师傅家做客,他就会将他的作品用布蒙上,不给你看”。有时师徒也可能如此,就如根雕传承人彭勇所说:“徒弟手艺学到手,师傅就得讨口”。

面对曾经学艺之艰难,如今传承人们很愿意传授他们的技艺,但很少有人潜下心来学习。“现在是浮躁的网络时代,人们的心静不下来”,合川根雕传承人彭勇感慨到,“我教的最长的学生是叁个月,最短的就是几天,学了一点基本功,他就可以当老板,说实在的不要过急啊,就像你们学生玩手机和打游戏一样,是要讲程序的,一步一步的进行。”传承人彭勇面对在座的学生,语重心长的劝诫道,“一定要坚守,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自信。”

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改变,导致的文化环境变迁是传承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新的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也起到了加剧的作用,这导致很多的年轻人都存在浮躁情绪,难以沉下心去认真学习一门手艺,使得学习过程浅尝辄止,随之所带来的是传承人们面对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苦与泪。

1C855

 

践与行:传统技艺走进青年群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步履维艰,后继乏人,市场前景堪忧。面对发展与传承的困境,传承人们依然还在坚守,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传统技艺展出,举办个人展览对外宣传。“我到处参见展出,至今参加了不下于400场的展览会,也自己办展览”,合川根雕传承人彭勇说,“我自己还建设了根雕博物馆,欢迎各个学校的师生前来参观交流,包吃住,但不包发工资”。传承人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还带着他们技艺走进校园,以讲座活动为载体,现场进行传习活动,促进年轻人体验传统技艺文化。双槐善书传承人黄华清在合川石龙镇、宝华镇、小沔镇、官渡镇、合阳城等中小学开展文化艺术宣讲活动。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还在一次参加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传承人讲传承”的学术沙龙活动,收到一位来自新疆的徒弟。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之路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模式,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物的传统技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合川桃片传承人余晓华在探讨中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说我做桃片,以前都是做的比较甜,现在因为健康,糖多了对人体有害,特别是血糖比较高的人,但说实话,桃片这个东西,糖少了吃起来就不好;另外,我曾去加‘魅力中国行’活动时,应考虑到民族信仰问题,放弃了采用猪边油为材料的传统做法,改用植物油。口感自然有所变化,现在我的桃片制作配方都没有动物油了,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就得创新改变,我现在申请了叁个发明专利”。

1C215

而针对合川泥塑传承人刘明君提出的发展困惑,“我的泥塑技艺现在主要应用于承接寺庙的菩萨塑造工作,当寺庙都塑造满了后就没有了,发展就存在困境”。传承人们展开激烈讨论,鸡肉抄手传承人吕登华指出,“泥塑可以拓展性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寺庙的菩萨塑造,而应该思考与小孩子的陶艺体验课结合,自己现在带孙子,每天都带着她去上一些兴趣课,其中就包含陶艺,这是很不错的发展方向,既保留了泥塑技艺,又拓宽了发展渠道”。桃片传承人余晓华,“可以在材料上进行创新,选择面粉、糯米粉为主要材料,可以参考一下捏面人发展途径”。传承人们的建议为泥塑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地可行性发展路径。

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以及手工产业的振兴,不仅关系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但在生产性保护活动中,我们还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当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宜进行生产性保护或市场开发,比如叁江号子、双槐善书等,它们逐渐远离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其持有的传统知识与技能难以走入市场,其生存境况更为困难,值得我们更多的去研究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