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曾是合川行路的重要途径,叁江沿岸形成众多的水码头,贸易往来形成集市。但随着公路的陆续扩展建设,船行降到次要地位,水路逐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的码头集镇辉煌不再,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老街,残垣断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5月6日,天空下起绵绵细雨,同学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嘉陵江东岸钓鱼城之下的东渡口老街,开展老街文化调研。老街见证了百年沧桑,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故事,回望繁华,已然颓败,曾经的记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
城市发展,古韵犹存
穿过一条条乡间小路,刚踏上古街时,一种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古街两边尽是低矮的古建筑,脚下的路在这些房子的映衬下也变得狭窄。一条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远方,一眼看不到尽头。 “东渡口”,这里曾是到合川城区的重要码头,热闹至极。如今,老街显得闲散而慵懒,老街上时不时有一两个人走动,显得十分冷清,道路两边许多损坏坍塌房屋也让街道显得更加萧条。
几百年,忠诚守护
向下走去,只看到一座城门矗立在那,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城门下有一尊二郎神像。据当地人讲,因为当时二郎庙拆迁,人们就把二郎神像搬到了这里,以保平安。二郎神像旁立着两块碑,上面书写着毛主席语录,诉说着老街所经历的历史岁月。
从城门抬眼一看,是一条因为行人稀少而布满了青苔的石板路,站在上面,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的繁华。对面的高楼大厦与东渡口隔江相望,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也预示着未来老街的发展趋势。
那些曾经,这些现在
在没修东渡大桥之前,栋渡口老街上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整条街上不仅有餐馆、旅馆、刀具厂、麻醉剂厂、酒厂,布匹店,还有信用社、卫生院和小学。
但是当大桥修好后,交通条件改善,东渡码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过往商客减少,码头被废弃,街道随之冷清了下来,信用社、卫生院和小学相继搬了出去,很多年轻人也搬走了,独留下一些老人“独守空房”。
世事变迁,依恋永恒
当问到他们是否希望搬出这里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告诉我们说:“这里挺好的,而且清静......”这位老奶奶的孩子都搬了出去,她就一个人住在这儿,平时自己种点菜吃,生活简简单单,没有奢侈的物质生活,但她依然每天开开心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调研活动也告一段落,尽管东渡老街愈来愈冷清,但老街上的每一块青石板却留下了千千万万的历史足迹。老街是人类建设城镇、创造城镇文明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见证,是传统居住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与一定的事件、观念或艺术、文学有联系。嘉陵江东岸、钓鱼城之下的东渡口,是一个探寻历史足迹与历史记忆的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苍产蝉辫;供稿)
下一条:【思政教学部】思政教学部召开“翻转课堂”暨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