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迎接挑战,达到公司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自动化系于2017年11月2日下午14:00在行政楼107会议室开展了自动化系与公司专家共话“智能制造工程师班培养模式”的会议。自动化系主任汪纪锋教授、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股东兼工程师姜国宾先生带领他的工程师团队一同前往会场研讨。
会议开始,汪纪锋教授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以探讨当前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为切入点,强调提升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师的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共同商定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培养方案,规划学生的成长路径。姜总通过简谈自身工作经历,以公司家的身份分析目前智能制造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向全体参会的教师、工程师、学生阐述了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开办出发点与愿景。重点强调了当今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实践经历不丰富,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迁移与运用缺乏,毕业后走进公司需要进行重新培养,使得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期加长、角色转变过程缓慢。因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出开办智能制造工程师班,进行教学创新,走一条异于传统教学的路,使同学们赢在起跑线上,将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毕业之后,能够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快速跟进公司工程项目。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开设是育人机制的创新和探索,是校企合作的深化,丰富了学生的求学经历、搭建了学生放飞事业梦想的平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姜总用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为同学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从中专生到技术员再到总工程师职位,人生每一步的成功都源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谈到如何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师班时,姜总指出应该做好相应的工作准备,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授课方式以及考核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分工,制定一套全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最后确定落实。初步设定通过前两年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经工程实践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考核形式上侧重在实际工艺的模拟训练,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姜总的交流之后,自动化系主任汪纪锋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且细谈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他说道:“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开设是一项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主题。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全球制造大国而言,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娴熟技艺的人才势在必行。希望校企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探索的道路是艰辛的,同学们在此学习期间要注重细节、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反复打磨、千锤百炼、厚积薄发,将自己塑造为具有时代精神的工匠。
幼苗需要阳光雨露才能成长,同学们的成长也离不开校园的坚强后盾。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之后,同学的疑惑有:优秀工程师需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是否有下车间的实践机会?进去公司的难易程度?对此,汪主任与姜总从学校及公司对学生课程的开设融合性、课程与车间实践的结合、实践设备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会议最后,由雷建勇老师、陈龙灿老师、崔卫星老师从专业角度分享了他们在红亿机械厂挂职锻炼的切身感悟。此后,汪纪锋教授作会议总结,建议同学们从基础学起,基层做起,逐步提升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自身成长的座右铭,拼搏前进,追求卓越。
移通十载成长之路,为同学们搭建了放飞梦想的平台,同学们的肩扛使命与荣誉,老师们肩负关爱与责任。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开设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新起点,培育合格工程师,增加学校荣誉,成就学生人生梦想,铸就社会中坚力量。
黎明的前夕,负重而行,像雄鹰展翅翱翔天际般去迎接挑战,望智能制造工程师班取得辉煌成果,望同学们不负众望,满载而归。
(自动化系团总支)
向鸿煜、胡慧敏/文摄
上一条:【社团活动】斯是陋室,唯吾青春——淬炼商学院最美书桌大赛决赛
下一条:【期中座谈】座谈回顾,共话未来——艺术传媒学院召开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教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