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9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使同学们过一个温馨快乐的中秋节,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汉服社、古筝社在北山书院举办了一场以“中秋之夜,满月品诗”为主题的中秋节活动。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北宋文学家苏轼以月起兴,用中秋明月写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中秋节的来源与习俗,中秋节,又称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叁秋之半,皎洁明月,形如玉盘,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民间将圆月视为团圆象征,故而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庆祝农业丰收。中秋节起源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同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如赏月、祭月、拜月、吃月饼、饮桂花酒、观潮等习俗。
猜中秋
以中秋为引,以明月为题,我们开展了各项有关中秋的活动,除了妙趣横生的猜灯谜,其乐融融的抢板凳背古诗,还有乐不可支的“卧底”游戏......在活动中,我们知道了中秋节的起源和其广为流传的几个故事,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也了解了各个地方的不同习俗。
演中秋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华韵汉服社的社员们身着华丽服饰,轻盈的舞姿让在座的同学都沉浸其中。“勾,扫,轮,拨,兰花指”,敦煌古筝社为大家带来古琴古曲,急拨慢揉舒缓述,丝弦流露赞美情。
品中秋
随后我们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内部交流会,每一个同学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和唱歌表演,品尝美食。天色渐晚,但大家的兴致却丝毫不减。苏轼将思念寄托给了月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如豪情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况在座的我们呢?在月光下,大家的情绪更加感性了,我们也见到更加真性情的彼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虽有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但是我们依旧要珍惜此时的感动。这次的“中秋之夜,满月品诗”的活动随着夜色拉下了帷幕,但是那轮圆月依旧在那里。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当拂过人心怀的时候,便拂动起内心深处的柔情,拂动起生命里所有美好的牵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文化移通讲座预告】第150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与走势
下一条:【就创中心】记就业沙龙第15站: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