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老师带领40余同学对涞滩古镇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涞滩,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建筑、饮食、习俗、民间工艺等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保存着文明的基因。调研团队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挖掘、记载,探寻古镇文化的价值,同时思考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镇、古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涞滩,一千年风雨
涞滩古镇分上场与下场,宋时就已初成场镇规模,历史悠久。下涞滩,滨临渠江,仗着舟楫之利,曾是着名的水码头,商贾云集,街市兴旺,十分繁华。但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变,盛极一时的下涞滩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样子,走向没落。当地的居民纷纷开始搬离,只留下部分老人在此独守,传统民居已是断壁残垣,古老的磨盘石墩长满青苔,四处散落,剥落的墙漆之下,雕刻细致的花纹图案若隐若现,拱形条石镶砌而成的青石板上的斑驳印记在述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历史繁华已覆,而老人们的身体已经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记,那是千年风雨的积淀。
上涞滩,七百年沉淀
上涞滩,地势较高,是盛极一时的风水宝地,二佛寺依山而筑,香火不断。古镇内400 余间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高低错落,部分保留着干栏式建筑——吊脚楼,200余米的青石小巷古朴典雅。老街、明代石牌坊、清代舍利塔群等遍布期间,尤其是修建于咸丰年间的瓮城,半圆弧状,均用半米多长的条石砌成,具有关门打狗之势,令人赞叹不已。荫米、渠江鱼、豆腐乳、豆豉酱、米酒等当地又名的特色菜肴分布老街两侧。在街边的铺子中,有很大比例在售卖香烛,因为远近闻名的文昌宫和二佛寺,让这些香烛生意,成为小镇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论是历史文化名镇,还是那些鲜为人知的集镇和村落,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改变着自己原有的形态,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所遗忘,在不经意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涞滩古镇,我们看到了繁华落尽的下涞滩,被人们遗忘,已是人去楼空;上涞滩,旅游业似乎为古镇的发展带来生计,历史的繁华似乎仍在继续,但看似发展良好的背后,也是疲态尽显,部分街区的商户已是大门紧闭,仅是涞滩美食、景点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弱。涞滩古镇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古镇文化与旅游如何契合?这将留给我们每个人应该担忧和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
上一条:【双体系】只有拼出来的光辉,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记双体系往期学员返校分享会
下一条:【教研活动】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自动化系赴公司“工程锻炼”及参加研讨会教师分享交流系列报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