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指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导师制起源于英国,14世纪首创于牛津大学,17世纪被英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是牛津大学引以为傲的标志,随后被美国高校仿效,并逐渐向全世界推广,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教育模式之一。
移通学院在合川历经十年的发展,成绩斐然。在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的情况下,以系部或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学生管理实际;再加上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尤为迫切。导师制不仅要求导师要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因此,为更好地贯彻“叁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针,为进一步落实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中坚力量领导者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加强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拓展沟通渠道,管理工程系全体老师积极响应移通院【2017】79号文件《对于改革育人机制,关注学生发展的工作方案》,于每周定时安排与相应指导班级学生进行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希望收获的是美好和憧憬。管理工程系的教师们深刻和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种多样。
工程管理专业的李红艳老师将见面地点分别选择在教室和户外:室内活动以推进校内学科竞赛为先导,给学生观看了上学期学科竞赛获奖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心情,健康愉悦,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同学情谊。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的活动都体现了李老师愿意和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视学生为友,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师生情谊更加深厚,学业指导更加富有成效。
还有像刘霖、曹友露、耿元芳、王哲、宋利利等年轻教师,则是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同时,针对不同的年级,管理工程系的老师们使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热点问题去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大一新生,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心中充满希望和光明,由于他们还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无法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却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专业该怎么去学习,又苦于无门,所以很多同学开始迷茫,为解决其困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黎明老师、周冬杨老师主要从专业课设置、资格证考取、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同时也鼓励他们在学习课堂知识外多参加学科竞赛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就大二大叁的学生关注的考研问题,周洪燕、徐桂霄两位老师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准确地回应了学生的问题,希望他们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规划,不能人云亦云;其次必须认清考研是部分同学离理想更近一步的必要条件,要做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准备,不能轻言放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风雨无阻地走下去。就业方面,周梦娇、苑隆寅老师向学生讲述高校扩招后就业形式严峻已是常态,但作为学生当前最要紧的事是学好专业课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未来的变化做积极的准备。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导师们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的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导师的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隐性的知识,而隐性的知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就为我们导师的责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把玫瑰赠送于他人的时候,也会收获感激、尊敬。当导师们把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管理工程系供稿)
上一条:【书院一小时】北山十日谈(第二期)
下一条:【竞技体育】“羽”动青春 “羽”你同行——记2017-2018学年“阳光杯”羽毛球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