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移通非遗】我校“非遗”中心老师参加民间艺术与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

2017-06-12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创新发展。6月9日,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李凤勤两位老师参加了由重庆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与长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民族民间艺术与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

E257

该学术研讨会通过主题演讲、探讨沙龙、展演观摩等形式相结合,主要围绕地域文化与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传承人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

来自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石柱县文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周晓红副教授以花腰傣村寨中的公共祭祀活动角度,分析仪式是花腰傣族群民间信仰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集体凝聚力和实现民族认同的作用,应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深入研究和妥善保护。怀化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李柏山副教授以湘西会同民间艺术家杨国大竹木雕为研究对象,指出民间艺术曾经是农业经济时代的优秀文化,与当地物产资源、精神文化紧密相关,在文化创意背景下,需要激活当地物产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塑造湘西旅游品牌,重塑民间艺人生计方式,提高文化附加值。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罗明金副教授从武陵山片区传统建造民居角度,深入分析武陵山片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解读民间传统竖屋仪式,指出文化是人的外化,相关仪式让村民从内心上认同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观文化,使之内化并自觉保护武陵山片区民族村落具有重要意义。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苏小燕教授以凉山彝族为调查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凉山彝族“腰机”织布工艺,深入阐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并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彝族服饰的元素进行文化创意开发,组织学生进行服装、饰品的设计,推动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EB21

学术研讨会后,参会的专家学者观看欣赏了评剧传承人张俊玲、石柱啰儿调传承人黄代书、土家玩牛、秀山花灯、川江号子、变脸等非遗项目的精彩表演,展现了中国巴渝民族文化的荟萃精品。

1E8D8

    会议期间,“非遗”中心两位老师与参会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从中了解到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内容,学习其他院校相关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的经验,借以推动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