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19:00时,艺术传媒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在六度空间电影放映厅联合举办观影研讨会。此次观影研讨会,依托于学校首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影视作品赏析》特色课程,该课程是艺术传媒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携手打造的双师授课典范。课程设计上,采取分模块知识传授模式,由艺术传媒学院的教师主讲影视鉴赏基础理论、影视导演批评等核心模块;电影评论中心分四次课程,专注于影评写作技巧的精讲,并融入钓鱼城国际影评大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与展示平台。
课程前期,双方教师团队围绕授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创新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最后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分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影评大赛融入课程的策略。进入课程中期,任课教师们积极响应前期规划,针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创新性地实施了双师授课模式,通过两位教师协同合作,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个性化与高效教学的完美结合。
课程后期,电影评论中心邀请业界内着名影评大咖肥内老师和学生进行映后交流。此次活动约200余名师生热情参与,与着名影评人肥内老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老师与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影心得与动人故事。
艺术传媒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联合举办《好东西》《中国合伙人》等观影研讨会,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交流观影心得、深化电影理解的平台,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光影交错的时空里,师生们共同沉浸于影片的世界,展开对于影视艺术的深度对话与探索。
在这些观影交流活动中,艺术传媒学院教学副院长张梅围绕《中国合伙人》《好动西》等电影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张老师认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好东西》这部影片,应该是“灵”,灵在举重若轻,不自怜,不对立,不宣战,更不出拳。电影以叁个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烦恼的女性,言笑间讲述女性的常见困境与自我克服,无所谓苦难与悲情,自然而然,但不假手于人。电影评论中心老师鼓励学生们积极投入讨论,并针对不同影片的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主任曹洋洋围绕电影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展开分析,强调学生应从电影中汲取灵感,深入多维度塑造人物、细腻挖掘情感,并在学习中勇于创新,以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创作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教师黄海春谈到《中国合伙人》中的时空与色彩运用,电影通过非线性叙事方式,将几十年的跨时代回忆,在一场谈判中展开交叉,这种雕刻时光的方式,巧妙的营造了影片的节奏与氛围。学生们就多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包括电影的服化道、人物设定以及剧情发展等。特别是在讨论《中国合伙人》的主要叁个人物——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时,学生们表达了各自深刻的喜好和理解。
艺术传媒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深度合作,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与观影研讨中的疑问与思考,实施联合指导,并充分利用双方资源联合举办影人交流、影片研讨等活动,强调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人性深度的挖掘,鼓励学生挑战传统,以独特视角阐释影像世界。双方还携手将钓鱼城国际影评大赛引入课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专业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影视作品赏析》的双师授课模式,教师们深入讨论与交流,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联合授课不仅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还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影视艺术解读,使学生们对影视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多次双师授课活动,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观影盛宴,更成为了学生们心灵触动与成长的宝贵契机。未来,学生们将怀揣着这份深刻的收获与感悟,继续在影视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探索前行,用镜头捕捉生活之美,用故事传递真挚情感。
图文:黄海春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上一条:【全生异科导师】师生共促,学科共享——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第四批异科导师开展初次异科导师见面交流活动
下一条:【戏影讲座】点燃艺术热情,筑梦影视未来 ——戏剧影视学院特邀郭达利先生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