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对接,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2024年10月30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与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在天渠书院110阅览室举行了“同行致远,智慧交融”的融合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共同探索“思政+专业”融合的新路径。
会议伊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杨勇老师和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廖国臣老师详细介绍了各自教研室的基本情况,并分享了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杨勇老师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作为“理论支撑者”“师资培训者”“资源整合者”“示范推动者”的角色和定位,指出当前存在的“思政+专业”融合的症结,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成功案例。廖国臣老师详细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在“思政+专业”上的有效实践,比如:视觉产出、毕业选题、非遗+毕业论文等方面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以及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以公益命题为引领,创作出具有主旋律色彩的优秀作品,展现了艺传学子在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方面的积极态度。
接下来双方教师围绕“思政+专业”融合的具体情况与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如何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使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等。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宋老师提出的“点线面”结合理念,即通过选取纪念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年份等作为切入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推动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全面渗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此外,跨专业双师授课、微课竞赛等创新教学模式也被大家认为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会议最后,两位教研室主任做了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融合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更增强了信心和决心。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持续探索,一定能推动“思政+专业”融合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图文:肖欣欣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全生异科导师】“异”心同向,把握职场先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开展促就业活动
下一条: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成功举办2024品牌推广月宣传技能培训之新闻稿专题培训